父女一起得胃病,心理因素有几何?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0年12月12日
徐红燕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南平市心理卫生协会的骨干。那一天,她说她爸爸得胃病,她哥哥也得胃病,最近她自己也呈现胃病的迹象,除了遗传因素外,是不是有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呢,我们一起进行了探讨。
一、遗传因素。那就是基因的问题,绝大多数疾病都是有遗传性,我们人类只是不知道什么遗传基因产生影响,遗传在发病因素的权重是多少,因为不知道这些,当然就没有办法去干预。
二、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疾病,就是生活方式对疾病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疾病,高血压,胃溃疡,糖尿病等都是生活方式疾病。一家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生活方式非常类似,生病也就差不多,一些疾病呈现家庭聚集的现象。在一起生活时间越长,生活方式越特殊,关系越密切,得的疾病就越相似。上大学的时候,说河南省林县的食道癌很多,是因为热食,蹲食造成的,如果一个地区,一家人这个生活方式相同,疾病就相同,相似。如果一家人都是口味很重,那高血压大家都得。
三、口水交换。徐红燕说筷子吃饭,也是有影响,我赞成。其原理大约是一家人吃一锅饭,吃一碗菜,就发生口水交换,自然就发生幽门螺杆菌交换,就一起得胃病。当然,我也研究益生菌与健康,一起吃饭,也发生微生物交换,有可能也是致病因素。
四、敏感器官。就是心身疾病的发病原来,就是一些人,同意都是心理压力巨大,为什么有的人得胃溃疡,有的人得高血压,心理学理论认为,与敏感器官有关。所谓敏感器官,也是脆弱器官,就是最容易,最早反应生病的器官。我过去反复说,一个国家出现问题,往往都是从最薄弱的家庭出问题;一个家庭出问题,往往都是从最薄弱的成员出问题;一个家庭成员出问题,往往都是从这个家庭成员的最薄弱的器官出问题。打仗需要找一个薄弱点,生病也是找一个薄弱环节。他们一家人,胃可能都是薄弱器官。
五、心理暗示。为什么一家人的胃都是比较薄弱的器官呢?影响因素也是很多,心理暗示起作用。爸爸得了胃病,就是描述,需要检查,需要治疗,自然语言中的胃病用词频率明显增加。子女们,甚至可能知道的全世界第一个疾病,就是胃病,对胃病的知识也是更多。当然,不由自主对自己的胃也是最关注。暗示就是力量,关注形成疾病。久而久之,胃从功能性变化,升级成为器质性改变,胃病就形成了。
六、情绪影响。她说,自己过去跟爸爸长得很像,特别是一些面部器官,现在跟妈妈越来越像,什么原因。我说情绪起作用,一起快乐,一起痛苦,一样的情绪反应,慢慢在改变一家人的五官大小(肌肉层次,不是骨骼层次)。同样,胃是情绪器官,情感器官,一样的情绪器官反应,一样的生理反应模式,
就得一样的疾病了。
按照行为主义理论,一起都是学习来的,包括疾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