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化、城市病与益生菌

(2020-11-12 22:22:26)
标签:

益生菌

城市化

感觉统合失调

肠道健康

微生物

杂谈

分类: 心理卫生、阳光心理
城市化、城市病与益生菌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0年11月4日
      10月28日,福建省科协20届年会在南平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朱永官的主旨演讲是《城市微生物与生物安全》,演讲非常精彩,感触非常深刻。其原因是因为我是从事健康的工作人员,我还是福建金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曾经在福州市举办2场健康讲座《肠道健康与益生菌》,这些年,我也是益生菌的积极使用和推动者。
       朱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他认为,人的健康与基因因素有关,与非基因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生活方式,生态系统,污染暴露。而非基因因素,往往都或多或少与微生物有关。如生活方式疾病,就与肠道健康,与微生物有关。如生态系统,就与微生物,如新冠肺炎病毒有关。根据这个理论推测,新冠肺炎病毒的来源,一种可能性就是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导致正常病毒的变异。不见得来自大自然,来自动物。当然,这些是我的分析。在未来社会,健康与微生物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
     朱老师认为,目前全球趋势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并且这种丧失呈现加速度。结果导致哮喘,过敏性疾病增加明显。大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城市,这种丧失更加明显。如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路面基本上都是水泥,沥青覆盖,这样的覆盖,极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而大自然,森林,因为生物多样性,各种微生物处在和谐平衡状态。城市化,打破了这样的微生物平衡,产生很多疾病。如果从健康的角度看,城市应该少一点水泥,沥青,多一点泥土,野草。一个故事说,上海市的高中生,从来没有摸过泥巴,他们的身体健康非常容易从问题。说国外一个幼儿园,就是把森林的泥巴带到幼儿园,让孩子玩,结果很多疾病大幅度减少。为什么城市里的乞丐,身体免疫力很好呢?为什么强迫症,特别是洁癖的孩子,身体也是不健康的。
    朱老师说,人类与动物,植物和环境(水土气),共享一个微生物世界。我们就生活在微生物世界,我们离不开微生物。我们过去的理念,听到微生物就是害怕担心,恨不得彻底,马上消除。现在看,这样的理念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身体上,就有无数微生物,甚至在我们身体内部。我们离开微生物,我们就无法消化食物,无法获得必要的维生素。
    朱老师说,城市微生物的特征是,土壤是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但是城市土壤硬化和封闭,导致城市中的投入-植物系统构成的绿色空间减少,微生物生长空间缺失。城市中的人造表面增加-抗菌特性,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城市中的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主要物种,人源微生物比率增加,微生物系统不平衡。就是说,城市化的结果,导致微生物生存困难,变异加速,有害微生物增加,对有害微生物的制约减少,导致各种疾病的增加。城市越大,越干净,情况越糟糕。
    朱老师说,城市微生物的问题,是不平衡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数量不少于人体自身的细胞数量,甚至高达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如我们的肠道,主要是各种微生物的所在地,大约90%以上,大约3kg,数万亿个。肠道微生物在正常健康情况下,有益微生物大约是70%,中性微生物是20%,有害微生物是10%,大约处在平衡状态。如果有益微生物减少,如喝酒,抗生素,垃圾食品等导致,就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疾病。如果有害微生物增加,或者有益微生物变异,换了地方,也产生危害。可惜,我们对微生物知之甚少。
    朱老师说,城市化,也是微生物的城市化,城市微生物与人群健康,人体微生物与健康密切相关,如调控免疫力等。城市居民缺乏与自然的接触(土壤-植物),丢失过去的微生物朋友,影响健康。城市居民没有与土壤接触,影响身体很多,如免疫力。我曾经研究,为什么自闭症越来越多,很多的原因,就是孕妇的肠道健康出现问题,微生物环境出现紊乱,毒素增加,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所以,孕妇应该去大自然,去农村。如医院的ICU,不仅仅不能解决问题,更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免疫力下降,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因为这个人造环境,与大自然无法比较。ICU是一个细菌,病毒的温床。
    朱老师说,中国城市居民肠道微生物趋于西化,并且毒力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增加。这个问题,我早就健康描述,并且不断宣传。我们中国人是农业文明国家,是吃五谷杂粮,肠道大约10米。西方人是草原文明国家,是肉食动物,肠道大约8米长。我们进入小康社会以后,饮食迅速西化,肉食大幅度增加,我们的肠道不能适应这样的饮食,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不少疾病。如自闭症,如肠道癌症,如不孕症,如抑郁症,如痛风。
     朱老师说,农场长大的孩子,因为暴露在更多的微生物环境,比较低的哮喘发病率。我在南平市关工委给家长讲课,城市化,网络化,导致孩子出现越来越多的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其原因就是感觉统合失调,城市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发病率大约70%,严重的大约20%,产生的学习障碍,家长是不知道的。农村孩子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解决孩子感觉统合失调,就是使用感觉统合治疗训练,当然根本的方法,还是改变城市孩子的生长环境。多去农村,多去大自然,多玩泥巴。
    朱老师说,城市微生物组,是一个城市健康的新视角。毕竟全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城市化越来越快,城市人口占人口的大部分,从城市这个角度思考人类健康,非常必要。如城市人口,室内时间长,暴露的化学品量大。研究显示,亚马孙流域城市化梯度的研究,从原始森林到城市,微生物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就是有益微生物越来越少,有害微生物越来越多。城市微生物组,呈现真菌多样性与化学品多样性并存,城市化率与家庭细菌和微型真核生物组成直接相关。城市化增加家庭和皮肤真菌多样性,人类关联的细菌,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总的来说,城市化在大尺度上影响人类化学品和微生物的暴露,及其人体微生物组成暴露。潜在的病原菌的比率呈现规律性改变。
    朱老师说,研究北京市的城市家庭灰尘微生物组,主要生活在人体皮肤上,呈现显著空间分布特点。病原菌也是如此。灰尘中潜在的致病真菌群落组成,也是在改变。如链格孢属和茎点霉属是灰尘中主要潜在致敏真菌。
   朱老师说,城市微生物问题的复杂化,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高度工程化。局部区域食物(废物)异常丰富,废物的微生物特征-生态位的问题。导致,鼠,蟑螂等害虫滋生促进病原菌的繁殖。特别是一些特殊区域,如污水处理厂,垃圾收运站和填埋场,农贸市场,下水道等。但是,以微生物为纽带,人深深地植根于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管好坏。如纽约的家庭老鼠携带的病毒36种,至少是6种是新的病毒。所以,不能完全排除新冠肺炎病毒来自美国,因为美国的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化时间早。墨尔本的水鸟携带的病毒,有27种病毒,其中24种是新病毒,包括双链RNA病毒,一种分转录DNA病毒,一种单链DNA病毒。以后住城市,更需要小心翼翼。
   朱老师说,城市微生物,问题的复杂化,城市化加速人类与环境,动物与植物之间微生物的循环。这样的循环,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我们还不了解其规律性,因此对有害影响,无法预测,控制。全国大尺度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组和抗性基因的研究,进水样,活性污泥,出水样,耐药基因的浓度在增加。抗生素耐药性通过中水灌溉进入城市公园,潜在风险。通过流域过程污染河口湿地-大陆大尺度研究,中国海岸主要河口湿地大约4000公里,发现85-158种抗性基因,相对拷贝数,每个细胞含有0.21-1.93,平均0.66拷贝。
    朱老师说,微生物是无国界的,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风险,这一点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特别明显,当然需要我们人类共同应对。人类活动与物种迁徙,随着农业发展,人类迁徙,导致全球物种的大迁徙,包括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病原菌。美国地理学家crosby提出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美国人类环境学家diamond阐述了类似观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迅速占领南美洲,一个主要原因是欧洲人所带的病原菌,南美洲人不具有耐性,结果印第安人绝大多数死亡,而不是简单的枪炮。其实,中国过去是没有梅毒的,梅毒也是西方人带到中国的,另外就是艾滋病也是如此。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快速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康共同体。病毒大约有3万个简基对,只有人类基因组的10万分之1。一个地球,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生物医学。
    朱老师说,如何修复城市微生物系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微生物环境,留点土壤,绿色;保护和改善城市土壤,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如阳台绿化,楼顶绿化。推行健康建筑,改善人居环境的微生物系统;从而营造良好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健康微生物菌落的移植。包括我们过去研究的,污水处理厂少使用化学品净化,多使用益生菌净化。城市推动微生物的再野化。城市幼儿园土壤接种自然/农业土壤微生物改善儿童免疫力,孩子玩泥巴促进健康。
    朱老师总结说,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如何与微生物世界和平共处。自然界中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处于稳态,尽可能少去干预,人类少一些自作聪明。人类需要与生态系统和平共处。不是回到原始社会。如何构建城市绿色空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至少不要惹它们,惹它们生气。当然,全面推广益生菌,使用益生菌,也是重要路径。
    朱老师的主旨演讲,提示我们,新时代,新健康,疾病谱改变了,我们的应对方法要改变;城市化在中国的大趋势,有许多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我们共享一个地球,需要和平共处;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益生菌与健康的研究是未来方向,益生菌在农业,环保,健康的使用是有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