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于心、呵护健康
(2020-02-16 23:45:31)
标签:
新冠肺炎心理健康包天辰 |
防“疫”于心、呵护健康
——病毒与负面情绪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反思
我经常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思考,并且,我会觉得这也是一种个人的反思和成长的过程。近来,我在思考,我们经常谈到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似乎与近期大家都在关注的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的统称为负面情绪,有时又称为负性情绪,这类情绪给人的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影响家庭和睦。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被负面情绪困扰的经历。
负面情绪给人的感觉是来路不明,就是我们常说的莫名其妙、无名火之类的感觉,就像近期我们都在关注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但病毒带来的肺炎疫情却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病毒具有传染性现在应该是众所周知,但负面情绪的传染性,可能很多时候还未进入大众的视野,实际上,负面情绪却已经时常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病毒的来路不明,实际上只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而已,同样,负面情绪的来源,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经常忽略科学地去研究它的来龙去脉,或者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分析进行不科学的归因造成自己内在或者与外界更加矛盾的冲突,或者就用莫名其妙、无名火之类的解释匆匆带过,造成更加困扰的行为模式甚至是病态的自我防御,例如出现违法犯罪、焦虑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表现或心理疾病。
病毒具有传染性,一旦忽略了防控,后果极其严重,这一点在17年前的非典和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时期,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体验,都在不同程度的引起重视。但负面情绪的传染性,可能很多人虽有体验但并不重视,甚至还有很多人完全不相信它的存在。实际上,负面情绪的传染性就是我们心理学中谈到的情绪链,即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没有得到合理的调适,我们就会带着这种情绪去影响他人,以此类推,以至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个人、群体、团队等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在葬礼现场沉痛悼念氛围下的形成的哀伤情绪、谣言事件造成的群体恐慌以及我们常见的夫妻矛盾、婆媳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等带来的家庭战争,实际上都是负面情绪链的不良影响。
由于对负面情绪缺少科学的关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释和认知,我们习惯于将负面情绪进行外归因,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问题,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成长经验、生活态度等,于是,我们总习惯性地努力去改变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包括武断的要求别人,避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接触,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等,让我们的生活感到更加恐慌、焦虑和不安。就像疫情期间的谣言,如果官方不及时科学避谣,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或者冲突矛盾,导致更多不稳定且没有必要的恐慌、焦虑和不安。
经常,我们会麻木自信,觉得自己不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就类似面对未知病毒时医生如果说自己一定不会受感染,其实是做不到的,医生可能也只会因为对某些传染性疾病有研究并做到科学防护,可以降低被传染的概率而已。
综上,我认为病毒与负面情绪有很多相似的特点,那么我们是不是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学会科学关注我们的负面情绪?在科学防“疫”、战“疫”的同时,也运用疫情防控思维,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在不久将来抗“疫”胜利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的“双提升”。
关于病毒带来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很多时候医疗专家在短期内也很难找到特效药的,常用的办法也只能是对症下药的同时增加病人的机体免疫力,直至机体对病毒产生了抗体,各种症状慢慢消失,判断疾病治愈,同时,通过研制抗病毒疫苗帮助未发病对象通过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定针对该病毒体的抗体来实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负面情绪的处理与病毒带来的传染病防治是类似的,在情绪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理卫生工作者通过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情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但并不意味着一次免疫,终身受益。人永远有未知的事件,人的承受能力同样也有差异,因此,人的情绪总是会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是表达方式、波动幅度、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影响时间不同而已。根据这些不同,心理学专业上把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做了不同的划分,并相应给出不同的处理意见。
传染病病的管控和治疗,在通盘考虑个体与群体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隔离、增强机体免疫力、对症下药消炎处理、医学观察,医学随访等专业医学手段实现病人的康复、接触者的观护、普通人群的预防等目标。
实际上,负面情绪、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处理其实也类似,评估诊断、帮助来访者科学认识情绪的来源,提供缓解和改善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应激处理情绪和提高心理免疫力两大方向。
应激处理情绪的方法也有隔离、阻断或改善影响负面情绪的环境,但要做到提高个体或群体心理免疫力一定是从求助对象自身这个层面入手,通过科学、深入地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实际上负面情绪反应外界影响可能只是诱因,或者说是一个引爆点,更核心的问题是自身的心理免疫系统问题,这一问题与思维方式、成长经验、生活态度等自身因素更加密切,同时,掌控或改变外界环境实际上是不科学的。自身免疫系统不能随机应变,心理健康的问题就有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进而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身心健康,可能由身心健康的问题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社会的稳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已经为全民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全民积极的情绪状态、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全国的社工、心理咨询师主动作为,力所能及,心理科普、热线援助,引导民众以积极心态科学抗击疫情,也必将再一次唤醒民众对心理建设重要性的重新认知。
本文的个人反思,只是希望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像重视疫情防控一样来重视心理健康,像全民防控疫情一样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共同、持续为实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努力!疫情必将过去,但健康促进任重而道远!大家加油!
建阳区妇联联合区润泽社工服务站、区阳光志愿服务中心心理援助志愿者开通了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为全区广大妇女和家庭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热线电话:0599-5821786
让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齐心协力关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