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命质量,是未来医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9年9月29日
前几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居民预期寿命1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达到了78岁。今年,国家提出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看病向健康转变的大健康理念。那我们的医院,医疗,社会,如何适应这样的理念转变呢?笔者认为,提高生命质量,是未来医学,健康的基本任务,甚至根本任务。
一、提高生命质量是出路。使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生命数量的提高,困难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因为人均寿命79岁,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已经达到现代医学的极限。既然提高生命数量在以后,不再是主要目标,那么提高生命质量,就理所当然成为未来医学,健康的主要目标。健康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生存标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就是生命数量标准。二是质量标准,就是一个人不仅需要活着,而且需要快乐,意义,语不惊人死不休。生命的标准,也是有3,生命数量,生存质量(就是不成为社会负担),生命质量(就是对社会有意义),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数量指标,名列前茅,而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指标,还是非常低的。生命的发展方式,需要从数量指标,向质量指标转变,是新时代对健康,对医学的新要求。
二、卫生经济研究是思考。我是南平市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卫生经济研究。核心目标,就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实现民众健康利益最大化。人均寿命达到78岁以后,每增加1岁,其社会成本巨大,其健康回报大幅度下降。卫生经济研究,中国人的生命最后几个月,消耗了中国人的70%卫生资源,这个经济扭曲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提高卫生资源投入产出比,就成为我们现实的选择。如我们全国每个人花费2元,就可以减少数万青少年的自杀。花费2元,就可以极大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境遇。甚至花费4元,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癌症发病率。我们不能再不大量有限的卫生资源,花费在癌症患者最后几个月,而是应该大幅度增加癌症预防的开支,大量卫生经济研究,癌症预防的价值,远大于治疗的投入。
三、民众幸福需要是方向。我们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那么,我们进入新时代,民众的健康需求是什么?变化是肯定的,是悄然的。就是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从生命数量需求,向生命质量需求转变;从赖活,向幸福准备。什么是幸福,我们国家需要加强研究,积极引导。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五福临门,就是一种幸福观。善终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死观。我们的民众,慢慢觉悟到,我们更多的资源,需要投入人生过程的幸福,而不是最后几个月的ICU,ICU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甚至接受安乐死的选择。我们的生命是这样的:春花之灿烂,秋叶之宁静。就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丰富多彩,快乐幸福,我们死亡的时候,就应该叶落归根,宁静安详。医学应该换一换头脑了,有时候,千万别折腾了。
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我的建议如下:
一、彻底改革医学体系,调整医学目标,确立大健康理念。
二、全面放弃单纯以追求生命数量的目标,确立生命质量的目标。
三、全面研究幸福,把提高民众幸福感作为我们执政为民的基本目标。
四、把预防疾病,放在治疗疾病之前,之上,彻底改革预防体系,大幅度增加投入。
五、全面建立健康促进体系,全社会,每部门,都有健康指标。
六、全面进行公民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积极推动安乐死,加强临终关怀,提高民众死亡质量。
七、全面思考ICU的伦理学价值,意义,在新时代健康理念下重塑。
八,加强卫生经济研究,用科学的卫生经济学,指导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指导医保工作和政策制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