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攻击
标签:
安全感攻击性依恋母子同伴 |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
依恋与攻击
心理咨询师
2019年6月23日
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工具箱处在一生最高水平。中学生攻击是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我分化是指在内部或者外部的情绪压力下,个体依然能够缓解思考后做出反应,而不是做出自动化回应的能力。自我分化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人融合。就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过分敏感或者不稳定的情绪反应;清晰的界定自我及在压力情景下坚持自己观点,立场的能力;个体对亲密体验的威胁感及在人际互动中疏离他人的情绪倾向;与重要客体(父母或者配偶)过度卷入,过于认同。高水平的自我分化的个体能够在压力情景中理智的思考,在情绪下保有完全的觉醒,能够体验强烈的情感同时又能够转换到理智的思考问题。低水平的自我分化的个体有更多的情绪反应,他们在压力中思维不清,在亲密关系中保持固化的自我。中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低水平自我分化的个体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情绪化反应。攻击性行为,对愤怒情绪不可控制,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情绪智力低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亲子依恋被证实是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安全依恋的个体,非安全依恋的个体表现明显的攻击和暴力行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如回避型依恋个体害怕亲密关系,有疏远他人的情绪倾向;焦虑型依恋个体对环境刺激过分敏感,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反应。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安全依恋个体,在与人交往中更加独立,感到安全,形成良好的自我分化,具备平衡理智和情感的能力,可能比较少吃些攻击性。
工具使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包括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同伴依恋。包括信任,沟通,疏远3个维度。自我分化量表dai,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人融合。攻击性问卷aq,包括身体攻击,替代攻击,愤怒和敌意。
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攻击性负相关,自我分化4因素可以负性预测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理论认为,低水平自我分化的个体其行为常常缺乏理智,容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情绪化反应,当在人际互动中遇到压力冲突场景时,情绪容易失控,倾向对他人做出不理智的过激冲动甚至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与人融合的预测最好,说明低水平的自我分化个体,其攻击性强可能是因为个体对环境刺激过分敏感,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并且在与他人关系中容易过度卷入而导致。低水平自我分化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常常有更多的情绪反应,对他人常常采用情感断绝或者融合的应对方式(属于爱憎分明,非黑即白的反应)。
母子依恋可能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体攻击性,还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间接影响攻击性。同伴依恋可能全部通过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对攻击性行为产生间接效应,父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影响不明显。中学生的时候,对父亲,母亲,同伴的依恋有差异,无论男生,女生,对父亲依恋最低,可能与父母亲和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互动时间有关,母亲更多教育孩子人际交往经验,给孩子更多情感支持,父亲常常与孩子一起参与一种活动,母亲与孩子互动时间比父亲多得多。所以中学生攻击性与父亲关系不明显,母亲作为大多数个体第一个依恋对象,在中学生的社会性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依恋理论认为,安全的母子依恋使个体形成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式,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人是苦心人的。不安全的母子依恋使中学生在人际互动中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他人充满敌意认知,更多使用回避或者攻击性的应对策略。母子依恋质量直接影响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中学生在安全的母子依恋中,获得安全基地,在心理社会发展中,不会总是担心失去可依恋的养育者,有足够的自信和能量去探索未知世界,顺利完成与母亲的分离和个体化。在人际互动中,具有平衡理智和情感能力,不会过度卷入或者断绝与他人关系,降低了冲动性,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不安全的母子依恋导致不良的自我分化。在人际互动中更多体验依恋,焦虑,愤怒等不良体验,更难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这种过度卷入的人际互动模式中,个体对人际关系持续的担心,潜在危险的夸大,容易促使攻击性行为发生。即母子依恋可能通过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对攻击性行为产生作用。
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对攻击性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可能是因为同伴依恋并不会造成个体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式,而对他人产生敌意,而是通过促进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即帮助中学生很好从亲子依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个体,并且与同伴交往中学习曲线管理经验和情绪调节策略,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同伴依恋比亲子依恋对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起更重要作用,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中,需要重视中学生对母亲的安全依恋,也重视同伴依恋作用,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可以减少或者预防攻击性行为发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