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孔识别与友谊

(2017-09-10 10:40:30)
标签:

面孔识别

友谊

族群

跨文化

杂谈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面孔识别与友谊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91

   对面孔进行准确上班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必备能力。都是,跨文化交往中,个体往往表现出对本民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这称面孔识别的跨种(民)族效应,这种现象增加了错误再认或者混淆异族成员的概率,使族际交往更加困难。如在社交中对外族成员的误认及在司法审判领域目击者对外族嫌疑犯的误认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跨种族效应研究,以欧美人,亚洲人,非洲人为被试,考察他们对种族内成员与种族外成员面孔识别的差异,发现对本民族的面孔区别和再认成绩比对外民族面孔要好。知觉专家化理论就是受到大量验证但是结果不一致的理论,也是经验理论,认为人们与本民族人接触比较多,具有更多本民族面孔经验,因为缺少异族个体的接触导致对异族面孔知觉能力缺乏,因此人们普遍对本族面孔的知觉和记忆力好于异族面孔,这些是知觉专家化。理论强调群际接触对改善跨种族效应的有效影响,与异族人接触多,区别异族面孔的能力就好。研究显示,幼儿园时期被白人收养的韩国儿童,因为从小生活在欧洲,表现出跨种族效应的翻转,就是对白人面孔识别能力好于对韩国人的面孔。另外的研究否认了群际接触降低跨种族(民族)效应的跨文化的稳定性。如生活在新加坡的欧美人和生活在加拿大的亚裔族群没有因为群际接触改变而影响他们跨种族效应的幅度。

   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变量问题,有的是人口比例预测接触程度,有的是异族生活时间作为接触指标。接触数量的普通接触不足以影响跨种族效应,高质量的接触才能减轻这个效应。群际接触理论,接触的质量必须涉及个体具有卷入异族交往的个性化经验。Cook认为经常的质量就是与外群体成员的一对一的亲密私人接触,pettigrew认为质量是接触涉及跨种族的长期友谊关系,包括长期合作和频繁的平等交往。选择,汉族大学生和维吾尔大学生的接触经验研究。

   工具使用,面孔识别跨民族效应的测量,异族友谊程度测量,友谊质量问卷fqq,包括亲密性,价值提升,可信赖的联盟,工具性帮助,争吵和冲突,陪伴及排他性

   结果显示,无论与汉族群际接触质量的高低,维吾尔族被试都显著的跨民族效应,就是对本族面孔显著偏好(更高的再认正确率,鉴别力,更低虚报率),证明了面孔识别跨种(民)族效应的跨文化一致性。对本族面孔更高的再认,更敏感的鉴别,更低的虚报是反映跨种(民)族效应的敏感指标。维吾尔族表现对本族面孔的偏好,说明民族属性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个体的种(民)族特征对其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那么就可以不面孔识别的本民族偏好归因为种(民)族因素。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识别维,汉面孔时自动化采用了种族分类机制,而跨种(民)族效应就是人们依照种(民)族进行群际分类产生的认知偏好。类别-个性化模型认为人们能够从面孔中自动提取指定类别的信息,假定在此过程中人们会关注类别一致化信息,产生知觉同质化效应,就是知觉到类别内个体面孔的相似性特征,最终引起面孔再认准确性的下降。本族偏好会在知觉系统中凸显外群体的群体性特征,引起认知忽视,就是忽视外群体成员的个性化特征,导致人们对外群体的类别知觉同质化效应最大。引起欧美白种人及黑种人出现跨种族效应的心理机制类似,与汉族接触比较低和比较高的维吾尔族大学生都在面孔识别中依据民族特征持有清晰的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导致跨民族效应产生。

   两类汉族大学生对维汉面孔再认没有差异,没有跨民族效应。其他研究显示,亚洲人和白种人辨认彼此民族面孔,发现亚洲人辨认本族和白种人面孔无差异,为什么汉族能够打破民族分类效应等同对待本族面孔和维吾尔族面孔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强调了对面孔进行个性化加工的动机对识别面孔影响明显,动机因素是多源的,包括面孔所属个体的特征(个体地位,社会权力),外部因素(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内群体特征),可能是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凸显本民族的偏好,汉族的历史发展中就是一个逐渐融合和同化许多不同民族的多元化群族,因此汉族群体兼容并蓄的文化构成使之在多元文化接触中呈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少在民众意识中凸显民族特征。这些可能是导致高低接触的汉族大学生在面孔识别中都未表现跨民族效应的原因。虽然汉族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强调本民族特征,但是对异民族个体的民族特征比较敏感,因此会对维吾尔族面孔有很高的再认。因为增加了对维吾尔族同伴面孔的敏感性和辨别力有助于汉族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减少沟通障碍,获得更有效的人际信息,充分尊重维吾尔族交往同伴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过去研究关注数量和质量水平的非友谊族际交往经验常常对改善跨种(民)族的影响,结果不同,本研究涉及友谊关系的族际视角出发,分析发现,异族友谊经验对维汉大学生的跨民族效应幅度显著负相关。Sporer认为有质量的群际接触才能有效改善面孔识别的跨种(民族)效应,因为跨种(民)族效应产生的原因是观察者对外群体成员分配比较少的资源编码他们的面孔,对异族面孔进行更准确的辨认和区分效应驱动观察者更高的动机促进他们对异族面孔进行个性化编码。卷入个体化经验的高质量群际接触会使个体更加关注异族面孔,克服对异族面孔认知忽视,更容易注意并且编码异族面孔的个性化特征。从族际友谊视角看,高质量的异族友谊(卷入时间,亲密程度)可能是驱动观察者个性化编码异族面孔,进而减少跨民族效应幅度的有效动机因素。提高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质量能够促进人们打破分类效应,更加关注外族个体成员的个人化特征,认知上改善能够自动化降低异族刻板印象(降低群际偏见),强化对异族面孔识别和记忆。群际友谊接触理论认为,跨种族友谊是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合作经验和平等关系的高质量群际接触关系,与异族个体的亲密交往能够增加自我包容性,降低对交往个体所在族群的偏见,中国人和白种人的族群态度能够影响跨种族面孔识别,族际友谊可能是通过降低族际偏见,减少跨民族效应的幅度。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221639920,350197623&fm=26&gp=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