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抑郁

(2017-05-08 13:54:40)
标签:

留守儿童

大学生

抑郁症

生活事件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抑郁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58

   留守儿童作为上世纪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他们的一部分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大学生,留守经历对成年以后的发展是否有影响,成为一个课题。留守经历是指在不满16岁的儿童青少年期,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独自留守家乡,或者父母单亲照顾或者委托他人代管的经历。研究显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少,他们在面临压力和困境时,容易表现更多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偏执,不良心身症状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抑郁症发生率或者抑郁水平明显上升。抑郁认知易感模型认为,青少年抑郁易感性表现为一些深层功能失调性状态,这些态度源自童年的早期经历,并且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激活负性认知思维和行为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的累积作用,损伤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增加。外在危险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需要通过自我概念中介作用。自尊作为个体作为概念的核心评价指标,是对自我价值整体判断,并且对个体认知动机情感及行为具有广泛影响。低自尊是导致抑郁发作及持续的主要因素,比成年人,青少年期的个体对环境的感知更加敏感,自我评价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留守经历作为一种不利处境影响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自尊和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以最小化的心理和生理成本应对压力,以实现个人积极发展的目标。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明显正相关,与压力,抑郁,明显负相关。良好的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减少抑郁,表现良好自尊,并且对社会适应与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工具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抑郁症评量表sds

   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69%,高于无留守经历的,留守经历的学生,负性生活事件高,自尊和韧性心理水平低,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年级差异。曾经有留守经历使大学生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人际敏感度比较高。男生的自尊,心理韧性水平低,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不良心理症状。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大学生生活的适应,二年级以后能够应对学习压力,丧失等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症水平低与一年级。比较高的自尊水平有助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控制情绪和调整行为,有效应对困境中的抑郁症状反应。高心理韧性者能够比较好应对压力和困境,减少抑郁症的发生,低心理韧性由于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差异,特别是个体或者群体的歧视知觉,增加了抑郁的发生率。

   留守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正相关,自尊,心理韧性与抑郁负相关。儿童的留守经历和失败的生活经验,容易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图式,消极的自我图式使个体更抑郁的素质。对青少年期的大学生,一方面需要面临身心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要求处理好学业,人际,社会适应的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可能激发更多抑郁情绪。曾经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行为表现更加谦虚,谨慎,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正是通过谦虚这个文化价值实践,巧妙间接促进个体自尊,并且与抑郁负相关。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能够促进压力下的负性情绪恢复功能增强,心理韧性好,抑郁发生就少。

   自尊和心理韧性单独使用,起中介作用。抑郁的素质-压力理论认为,抑郁可能是负性生活事件与个体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的低自尊是抑郁的易感因素,在压力环境下更容易诱发抑郁症状。自尊缓解假设证明,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低自尊的个体的抑郁强于高自尊个体。心理韧性能够缓冲应激事件的负性影响降低抑郁风险,心理韧性水平高低决定个体在压力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和适应结果,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具有更多的认知灵活性,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抵御危险性因素,尽快从压力中反弹以降低抑郁风险。

   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Harter的自我表征理论认为,甚至青春期个体自我表征的发展,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平衡引起消极情绪,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整合能力,压力环境或者失败经验可能激活负性自我认知偏差,导致抑郁产生。大学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一方面通过提高自尊和增强心理韧性来抵御抑郁风险,自尊和心理韧性具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自尊与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高自尊有助于增强心理韧性,促进个体在困境中坚持目标,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倾向于对自己,世界和未来保持积极的认知和积极解释偏差,在压力情境下可能获得更多积极情绪,减少抑郁发生。

   在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留守经历群体中,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发挥明显中介作用,尽管良好的亲子依恋,完善的家庭功能有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还与人格特征和认知功能有关,大学生如果能够把留守经历作为对自我的历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以积极的认知和乐观的心态对负性生活事件进行评价,有助于对自我保持更多的积极评价,促进自尊和心理韧性发展,降低抑郁风险。

   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抑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