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行为

标签:
尴尬共情大学生 |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
尴尬行为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2月24日
Rudolph认为尴尬是一种亲和性道德倾向,它会阻止个体不良行为并且要求其对当前的行为作出积极的改变,能够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从社会性功能角度看,尴尬是一种恢复社会关系的非语言道歉行为,尴尬表情(脸红,抑制性微笑)和相应肢体动作(低头,触摸脸颊,头发和紧握衣角)向他人传递了“我这种行为不是故意的,希望得到你的原谅”的亲社会信号,有助于个体修补因为自己违背社会规范出现的不适当行为的社会情境。尴尬是一种亲社会信号和对社会关系的承诺,表现出强烈尴尬的个体被认为更具有社会性。从个体自身角度看,尴尬个体更倾向于内部归因,会表现出自我改变的动机,意愿,亲社会性推断,为使其行为更加符合社交规范,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从而弥补自身对社会规则的侵犯和破坏。旁观者角度看,尴尬个体及尴尬个体表现的道歉,和解,幽默,和向被冒犯者表示愧疚等行为给旁观者的感觉更加亲近和友好,更具有亲社会性。同时个体的尴尬行为表现也激发旁观者对其的信任和帮助,就是说表现出尴尬的个体本身给旁观者的感觉是亲社会的,也激发旁观者去帮助尴尬个体的亲社会倾向。
共情是个体面对或者性心一个或者多个个体的情绪情景时,首先产生与他人情绪情感的共享,而后在认知到自我与他人有区别的前提下,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认知评估从而产生的一种伴有相应行为(外显或者内隐)的情绪情感反应,并且主体把这种情绪情感和行为指向客体的心理过程。共情分认知共情,情绪共情。认知共情包括观念采择和幻想,情绪共情包括移情关注和个人忧伤,这些在人际互动中发挥不同功能,同时相互作用。尴尬与共情负相关,尴尬情绪诱发同时可能激发个体共情,同时共情引起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力。
工具使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包括情绪型,依从型,利他型,匿名型,公开型。尴尬易感性量表ses,包括自我形象担忧,过度关注他人评价,负性体验,低社交效能。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sic,包括观点采择,共情关注,个人忧伤,想象。
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尴尬,共情水平比较高,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更容易尴尬,共情水平更高。可能与女性特质,情感比较细腻,更容易关注自我形象和他人评价,容易产生尴尬情绪。尴尬情绪发生发展在儿童期就表现,伴随年龄增长,差异性在变小,但是男女差异仍然存在。共情方面,女生比较敏感,更容易理解和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
尴尬相当于一种间接的幽默表达方式,会缓解与他人的关系,降低负性体验,增加个体亲社会性。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意识情绪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群体,尴尬给个体带来负性体验,丧失面子,自尊及出糗可能往往要大于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甚至产生抑制作用。共情能够明显正向预测个体亲社会行为,就是共情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共情除了表现为个体对他人想法和态度的理解(认知共情),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情绪共情),也涉及个体因为对他人共情而产生的对自身情绪,情感认知和反馈的元认知活动。尴尬是个体基于自身在自我卷入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情绪,这与共情在很大程度上联系,所以尴尬水平比较高的个体共情水平也是比较高,甚至因为自身的尴尬经历和尴尬体验促进其理解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人出现的尴尬情境,并且表现出友好,利他和助人行为措施去缓解被破坏的社会规范,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尴尬对亲社会行为直接效应明显,尴尬情绪直接抑制个体亲社会行为,个体尴尬情绪带来的负性感受引起自尊缺失,产生一定的社交焦虑和不安,个体担心自己不适当的行为表现与自我形象的破坏会导致他人的消极评价,同时伴随一定程度的社交效能降低,使个体关注的焦点大部分集中于自我而忽视了与他人和外界的互相作用,抑制了后续可能产生的亲社会行为。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在尴尬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说明尴尬不但能够直接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可以通过认知和情绪共情间接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共情充当关键桥梁纽带。尴尬与共情紧密联系,尴尬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感受与对自身情绪状态的反馈,虽然个体主体的感情指向对象是其他客体,但是共情到他人的尴尬情绪也为理解自己的尴尬情绪提供了一个认知与情绪基础,个体在采择他人观点,想法和态度的基础上对他人和自身情感体验进行反馈。同时在自身产生尴尬的特殊也更容易体验和理解他人的尴尬,能够更好了解对方处在尴尬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更容易去帮助处于尴尬情境或者需要帮助的人来缓解这种情绪体验,摆脱尴尬状态。所以尴尬通过认知共情作用于情绪共情进而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反过来情绪共情作用于认知共情。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1532565142,2230004964&fm=23&gp=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