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11恐怖袭击后心理危机干预

(2016-11-03 09:29:37)
标签:

911恐怖袭击

心理援助

应激障碍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911恐怖袭击后心理危机干预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113

   当前,世界恐怖主义猖獗,我国的反恐斗争形势也严峻。各种恐怖主义事件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危害性远大于普通刑事案件,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伤痛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也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65条规定,要为恐怖事件受害人员及近亲属提供心理,医疗救援。中国没有报道。

   2001911的美国911恐怖袭击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其心理危机干预也是丰富,虽然有民族,文化差异,但是恐怖袭击后心理危机表现及干预有类似地方。

一、恐怖袭击事件后的心理创伤表现及影响因素。911事件发生后,超过90%的现场亲历者都有至少一个应激相关的精神症状和其他心理问题,38%亲历者有应激障碍,15%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9%有焦虑障碍,20%有适应障碍,11%有重性抑郁,12%有居丧反应。事件发生一个月内的急性期,平均每个人有6个精神症状,其中一半的亲历者有睡眠障碍,缺乏快乐感。20%的亲历者在急性期有情绪问题,焦虑,多梦,食欲不振。由于恐怖袭击是人为故意制造目的是引起社会恐慌事件,比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事件更让人没有安全感,对外界环境,周围的人,甚至自己都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表现紧张,恐慌,愤怒情绪。应激精神症状最常见有警觉性增高50%,惊跳反应37%,回想创伤事件时痛苦37%,记忆闯入33%,失眠32%,回避创伤相关的想法和感受32%。一年以后,PTSD大部分缓解。女性,暴露恐怖袭击事件严重程度(现场核心区,目睹事件经过,比较晚逃离现场),经济条件差,缺乏社会支持,事件前自尊水平低,不仅容易出现应激症状,PTSD,还容易出现延迟性PTSD,应激反应迁延不愈,甚至成为难治性PTSD。少数族裔,非本地出生,既往比较多生活事件的也是PTSD危险因素,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件发生前精神障碍史,不仅更容易出现精神症状,更容易出现躯体问题。躯体群众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事件发生一个月后,世贸中心周围居民的PTSD患病率为20%,平均17%的美国居民按照20019月底的时候出现急性应激的精神症状,离恐怖袭击发生地越近居民,出现心理创伤的比例越高。观看911事件的电视节目(间接暴露于恐怖袭击事件)越多的居民,报告有急性应激的精神症状越高。

二、恐怖袭击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和效果。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初期,为遭受心理创伤提供传统的心理治疗和治疗是不恰当的,相反,此时的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应该是稳定心理创伤者的情绪,正常化其应激反应阻止,帮助他从非现实感中回到现实生活,增加安全感并且协助他们寻找社会支持和资源,强行挖掘创伤事件或者挑战秋防御机制会适得其反。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发重大事故应激复述CISD技术,试图让心理创伤者复述事件经过以达到心理救援的目的,事实证明这个技术无益,代之是广为传播的心理急救技术PFA,强调稳定情绪,社会支持。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仅是亲历者本人,亲历者家庭卷入事件,家庭成员对事件的心理应激不是彼此孤立简单的个人反应,一定程度反映家庭成员角色。如父母表现比较多的自责,过度保护子女行为,孩子可能出现强烈的缺乏安全感。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治疗,不是简单个别心理干预的和,而是需要注意评估每个成员的家庭角色,针对性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化为个别心理危机干预。为了心理危机干预,纽约州精神卫生办公室推出自由计划的项目,2年耗资1亿美元,招募大量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参与现场心理急救和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形式的广告向纽约市居民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告知居民如果需要,可以到哪里获得那些方式的心理卫生服务,如心理救援门诊,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和病耻感使人们不愿意寻求心理卫生服务,亲历者和间接暴露者在茫然和惊慌中更不知道如何获得心理卫生服务。媒体合理宣传有助于经历事件的居民尽早得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合理的新闻报道如及时告诉居民事件发生以后有关的应对方式,如何联系并且获得社会支持等有助于公众合理应对恐怖袭击事件。该计划在2年内,为居民提供了120万人次的心理卫生服务,其中55万人的心理健康教育,57万人的个别或者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87%都发生在纽约市。在媒体宣传影响下,月心理服务最高达到4万人。心理卫生服务高峰期是在事件发生后的3612月,也是计划中媒体宣传投入的最大时间点。计划为2.5万人次消防队员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40万学生,家长,老师提供16万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三、总结和建议。1、创伤后精神症状不等于应激障碍,缺乏安全感是恐怖袭击后心理创伤的特征。虽然几乎所有911恐怖袭击亲历者都出现各种应激症状,但是15-38%的亲历者出现最终符合急性应激障碍和PTSD诊断,虽然大部分有一过性精神症状。因此恐怖袭击后心理危机干预不能等同一般精神科临床诊断治疗,尤其是急性期,其工作重点是稳定情绪,增加安全感,社会支持。恐怖袭击亲历者心理创伤表现,除了与遭受自然灾害类似的睡眠问题,警觉性增高等,还因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及派生的愤怒,敌意,这些特征增加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难。与亲历者接触社会,需要更高技巧,获得他们的信任,才有利于进行后期干预;2、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个别人可以单枪匹马完成的简单任务,需要统一指挥和协调。恐怖袭击发生后,给现场幸存者,遇难者家属,现场急救人员,周围群众巨大心理冲击。强烈的刺激不仅引起心理应激反应,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因为恐怖袭击给更多的人更广泛人群造成心理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恐怖袭击事件后的应激处理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活物质,交通保障等,事件发生地的资源及承载能力是有上限的,过多的救援人员,包括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无序涌入也引起资源紧张等次生物体。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成为遭受恐怖袭击后应急处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纳入统一指挥,管理,协调工作范围。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要接受事件后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管理指挥,及时获得必要信息,同时队伍应该向指挥部按时反馈工作进展,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供指挥部决策参考;3、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和制度,心理危机干预不只是对个别受到严重心理创伤者提供心理安抚这样简单,在比较大的事件发生后,单打独斗模式带来更大混乱,参与这个工作人员的资质,干预队伍的建设培训,应急动员,队伍的各种后勤保障都需要平时积累,需要相应的体系建设和完备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意外事件发生后迅速进入现场,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目前国内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不完善,卫生医疗体系,共青团志愿者,妇联,高校,公安等各系统都有一些人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除了卫计委的已经纳入政府事件处理指挥部统一管理,其他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很多情况还是分散的志愿者形式提供服务,没有纳入统一资源调配中,导致大量人力资源不能准确分配到最需要人手的工作中,造成大量浪费;4、重视媒体宣传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媒体不恰当宣传,如过分渲染报道事件的现场细节,在一定程度上让其他地区群众间接暴露于恐怖袭击事件下,容易引起事件发生地外的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合理的报道可以澄清一些事实,有助于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媒体合理宣传还可以促进更多的民众寻求并且接受心理救援服务,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不是短时间的工作。伤病员几个月就解决问题,生活秩序恢复也是几个月的事情,心理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虽然急性应激障碍可以在一个月基本缓解,但是PTSD迁延几个月,美国911事件后,很多PTSD延续2年甚至更久,甚至有的人在事件发生一年后,才首次出现事件相关的延长性  PTSD6、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和治疗。在重点人员进行精神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固然是心理危机干预重点,更多心理创伤者并不需要一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遭受恐怖袭击事件的亲历者急性的心理创伤往往表现缺乏真实感,安全感,警觉性增高,创伤性事件反复再现。时间紧迫,不可能对创伤者慢慢进行系统心理治疗,而且证明这样的心理治疗不见得有效。而一些情绪稳定技术,帮助创伤者体验到现实生活,增加其安全感,才是恐怖袭击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911恐怖袭击后心理危机干预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