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和患方对医患关系评价的差异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9月14日
医患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医患沟通过程中认知差异是行为差异的产生的根源,研究认知差异,为改善医患关系开辟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野。
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当前医方和患方之间的关系程度和可能的医患风险情况作出评估的过程。
目前,国内学者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医患危机管理和医患纠纷的应对,对医患关系评价认知研究比较少。过去研究显示,医患关系认知不同是影响医患风险的一个因素,还有研究显示,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大,媒体不当宣传,不良社会风气,医改路长和交流不畅是影响医患关系的4大因素。
工具使用,医患关系调查问卷pdrq,患者和家属的客观行为,医务人员的主观感受,客观行为和主观感受的结合。
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是影响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水平,年龄越大,职称越高的医务人员,行医阅历越丰富,处事丰富越成熟的所处地位也越有利,医患关系认知也更积极。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的患者及家属,传承了早期医患关系互相尊重,医患互信的良好认知,故医患关系评价越好。31-40岁,本科,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可能原因:近年来患者和家属聚众闹事,辱骂医务人员,伤害医务人员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媒体报道有失偏颇,医院采取赔偿经济损失而息事宁人的目的,给医务人员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激情,使医务人员对当前的医患关系认知产生负性情绪。这些符合lococo的观点,挫败经历是负性情绪诱发的重要原因。31-40岁,本科,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处在工作第一线,已经成为医院骨干,任务重,压力大,存在过分自信导致工作中缺少沟通对话,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消极影响医患关系的认知水平。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的交往行为理论,主张以真诚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恰当使用交往行为,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医务人员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同,成为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有效的医护人员。当然不排除其他原因。21-40岁,本科及以上患者和家属,属于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这个群体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受益者,就是家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不是考虑就医性价比就是考虑就医过程中的家庭承担能力,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决定性价比,医疗费用检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医疗费用过大,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自然成为患者和家属低评价的原因。
医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医患关系处理更好。患者和家属受教育程度越高,医患关系越不能满意,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医务人员,职业认知与情感态度越好,故医患关系处理更好。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和家属,越是关注诊疗过程,不容易配合检查和治疗,对疾病的关注程度,紧张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对医务人员就越不满意。
研究显示,医患关系评价认知水平高的医生,所对应患者和家属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评价水平比较高,说明,改善医患关系认知,需要从医患关系认知的影响因素着手,构建合理,科学的医患风险管理体系,规避医患风险,控制负性情绪诱发根源。
本研究就医患关系评价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医患关系评价结果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的3因素有关,患者和家属对医生的满意度对医患关系认知水平的高低起主要作用。患者和家属的客观行为对医患关系认知水平的高低起主要作用。说明,提升医生服务满意度,和规避患者就医客观行为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认知的关键。利用bowlby稳定认知理论,构建医患风险管控模式,才能真正建立患者家属的稳定医患关系新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