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情绪与社会排斥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8月2日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由于被他人或者社会群体所拒绝,排斥,孤立或者无视等,导致最基本的归属感需求和人际关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远古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排斥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然而,由于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必须依靠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繁殖及发展的机会。一旦遭到社会排斥,就可能严重威胁到其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导致一系列不良的身心反应。心理学研究,开发了各种用于诱发社会排斥感的实验任务,如相互认识任务,网络掷球任务,孤独终老任务。其中网络掷球任务P,是一种创始人际交互情景的简单投球游戏,是社会排斥研究中所采用的典型实验室任务,被广泛接受。发现社会排斥对人们的自尊,情绪,认知,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社会排斥往往使被排斥者有更多愤怒,悲伤的负面情绪表现,导致自尊水平下降,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行为增加。
行为冲动作为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开发了测量冲动行为的量表,包括艾森克冲动性量表,感觉寻求量表。还有测量个体冲动性认知任务,爱荷华赌博任务,延迟折扣任务,仿真气球冒险任务。
网络掷球任务CP,用于诱发社会排斥感,任务开始前告知被试,该游戏是用于训练心理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实验做准备,被试效应与另外2个位于其他地方的玩家一起玩这个游戏,在游戏中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性心游戏情景,比如对方的样子,那边的天气温度等,想象得越真实越好。在任务的最后询问被试接到球的比例,即假设每个玩家的投球次数应该是平均的(即3人玩每个人占33%,4人玩每个人占25%),你接到球的比例是多少呢?以此检验被试是否真切感受被排斥。
愤怒情绪自评问卷。
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用于评定大学生的行为冲动性,包含30个仿真气球,被试效应通过按1键来吹气球,每吹1次盈利0.02元,每个气球可吹的次数介于1-128之间,单个气球最多可以盈利2.54元,被试在吹气球过程中,可以随时停止按键并且按5键保存收益。如果被试吹气球的次数达到了气球的爆破点,气球会爆,并且伴随有爆破声,当前气球的临时收益变为0,并且从之前的累计收益中扣除与当前气球临时收益相同的金额。实验要求伴随尽可能的盈利,并且盈利将作为实验后的报酬,通过测量未爆气球被吹的平均次数来衡量个体的行为冲动性。未爆气球被吹的平均次数=所有未爆气球被吹次数之和/未爆气球的个数。
研究使用CP来操控社会排斥感,通过情绪自评问卷测量被试完成CP后的愤怒情绪,并且使用BART测量个体的行为冲动性。结果显示,社会排斥的人比非伤害排斥的人有更多愤怒情绪。原因可能是被排斥个体的社会包容性地位受到威胁,诱发了个体的内归因和自我否定等原始反应,导致了自尊水平的下降和控制感的缺失,并且伴随愤怒情绪体验的增加和寻求满意感的下降。这些也得到mr的支持,人们经历社会排斥,被认为参与生理疼痛,负性情绪,失去社会联结的大脑区域明显激活。研究发现,社会排斥的人未爆气球被吹的平均次数高,社会排斥导致个体行为冲动性增加。这些与社会排斥对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和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一致。如与非社会排斥比较,社会排斥一起反社会行为增加,被排斥者在彩票选择任务中表现更多风险寻求。社会排斥影响个体的行为冲动性,个体遭受社会排斥表现更多风险寻求。被排斥者由于缺乏社会支持,将更加关注正性线索或者奖赏,通过冒险的方式赢得更多的金钱往往就成为其社会体系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并且来弥补生活排斥带来的负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社会排斥是通过诱发愤怒情绪影响个体的行为冲动性,愤怒情绪是社会排斥的与行为冲动性的中介变量。这些与过去研究不同,过去认为负性情绪不是变量。可能解释是,愤怒情绪对认知,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负性情绪,是一种趋近性动机情绪,带有趋近性动机情绪的个体往往会高估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控制能力,进而导致个体表现行为冲动性。与其他负性情绪比较,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的联系更加密切,人们在愤怒的时候往往想通过攻击或者破坏的行为方式来对付他人或者清除障碍物,表现明显行为冲动性。愤怒自我情绪状态,驱使个体更倾向于通过冒险和冲动性行为来感受由此带来的主观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