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心理健康分析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年8月7日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比较符合心理健康的要求,所以才出现所谓道家认知疗法,出现日本的森田疗法。
【小隐隐于野】有能力的人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现代人的烦恼来自欲望,需求,目的过强。减少刺激,隔离诱惑,深入自然,心理减压。旅游不能减压,休闲可以放松。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暂时的小隐。当然,如果让他们完全脱离现实,还是做不到的,所以小隐至少也是一种形式上的隐。这些比较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健康观,能够保持心理放松快乐。
【中隐隐于市】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社会中排除喧闹,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心境宁静。也就是说,能够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不见得需要去自然,看风景,来休闲等形式,关键还是在自己心灵的世界。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不看电视,不看手机,不看微信,也是一种宁静。一杯清茶,一支香烟,一壶小酒,一碟花生,一刻小息,也是一种超越。管它世事风云,管它股市涨跌,管它红酒风尘,管它成败荣辱,也是一种脱俗。这些比较符合知识分子,公务员的心理健康观,能够保持心灵宁静和谐。
【大隐隐于朝】在朝为官为政,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能够大智若愚、淡然处之的人生,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是最好的注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儒家的入世,还是需要我们去服务社会,记录历史。难得糊涂,顺其自然,道家是出世,也是需要我们去心理健康,超越时空。如果加上佛学思想,超越生死,那更是一种境界。这些比较符合官员的心理健康观,能够保持出污泥而不染,能够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高洁,是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智慧中的儒释道平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