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希望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年6月2日
勒色桶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长期的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勒色桶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他们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应对资源,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增益作用。比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存在积极作用。
希望在西方积极心理学研究热点,snyder认为希望为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以追求成功的通径和动力交互作用为基础的。他认为希望是由目标,通径思维,动力思维,3个核心成分构成。通径思维是指个体为达到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计划。动力思维是指个体执行计划的动机和信念系统。希望作为调节情绪和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机制,会对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因素产生积极影响。高希望水平的沟通体验比较多的幸福感,比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压力与困境时,倾向于使用更多积极的应对策略,更少的不切实际的妄想和社会退缩。希望在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同时,也影响个体的一定方式。社会支持能够提升个体的希望水平。
工具使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儿童希望量表,chs,包括动力思维,通径思维。简易应付方式量表,scsq,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结果显示,希望与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总中介效应达到44%,在社会支持影响生活满意度4个通径,通过积极应付这个中介的通径效果最好,达到31%,说明社会支持能够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主要是通过促进留守儿童采用更多的积极应付策略来实现的。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够为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提供保护,还能够通过积极的应付方式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
社会支持通过希望,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多重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儿童生活满意度,中介效果达到5%,社会支持与希望水平正相关。个体得到社会支持多,有利于提升希望水平。不同希望水平的个体,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压力源,高希望水平的倾向把压力源看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在高价值目标的吸引下,更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希望水平高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不利情境时,更可能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会把压力,挫折看成为一种挑战,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比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高,比较多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等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低。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有助于提升其生活满意度。希望水平低的儿童在面临压力,挫折时往往会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把压力,挫折作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往往会使用否认,放弃,逃避等应对策略,伴随比较多的消极情绪体验,自然有比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