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的利他行为

(2014-09-30 10:10:32)
标签:

股票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儿童的利他行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930

   利他行为是指自己付出代价而让他人获利的行为。作为互惠互利,群体协作的基础,利他行为在人类社会化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利他行为被认为是人类与生俱来对能力,对人类对社会性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对儿童利他行为研究有助于理解儿童对社会化功能发展特点,为孤独症ASD交往障碍儿童对社会动机缺陷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利他行为对发展。利他行为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发展是争论焦点,6月儿童有对助人者社会性偏好,10月有明显试图安慰受伤亲属行为,15月对公平敏感并且可以参与利他分享,18月有在没有鼓励和奖赏情况下可以帮助捡东西。儿童早期可以表现自发提供帮助特质和利他冲动。3岁以后儿童利他行为差异比较大,3-6岁分享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分配比例比较一致。3-4岁对儿童更加倾向于利己,随着年龄增加利他行为增加,7-8岁出现平均分配,这些与实验设计,儿童认知水平,社会文化有关。作为人类社会化生活对高级策略,利他决策对制定依赖于社会认知和利他意识的共同作用。大脑发育决定了儿童利他行为需要一个长期对社会化发展过程,随着身体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发展,利他行为从回应简单情感需要到提供工具性帮助表现出阶段性特征。一般认为,奖赏和鼓励能够促进利他行为发生,但是给予奖赏并不能增加儿童利他行为。有时候甚至承诺物质奖励降低儿童提供帮助数量,额外奖励可能降低儿童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人类是唯一根据社会规范重塑自身利他倾向的种族。6岁儿童明白公平分配原则,实际上仍然利己为主。8岁儿童可以遵守公平规范,但是利己意愿很强。10岁更加喜欢公平分配。随着儿童成长,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影响越来越大。6岁以后儿童利他分享开始受到喜欢程度,物品价值影响。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利他意识,在生长发育中利他行为受到社会规范调节。价值体系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介入逐渐更新儿童认知结构,利他意识与新认知结构融合使儿童不断建构新的图式以做出适应社会性决策,利他意识薄弱导致社交策略异常可能是部分儿童社交失败的原因,如孤独症ASD。阿斯伯格综合症AS儿童,普遍缺乏分享和合作意愿,更没有牺牲自己满足他人或者为了长久利益而延迟满足的能力。利他意识薄弱可能是解释高功能ASD儿童社交困难的关键因素。

   利他行为可能机制。利他冲动与生俱来,心理学家提出亲缘选择和名誉效应。亲缘利他,人类对其亲属有明显利他行为倾向,hamilton提出内含适应性假说和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达尔文利他3难题。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自然选择倾向于那些能够促进个体基因传播的特征,而不管个体是否直接繁殖后代,即等位基因通过亲属遗传传下去是亲缘利他的原始动力。随着代价增加,人类利他行为更多指向亲属,对不同等级或者相同等级亲属的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与遗传相似度,亲属投资的不对称扩展为所有携带相同等位基因的个体。对比绿胡须效应模型,如果基因携带者有绿胡须,并且携带者又对其他绿胡须者个体有利他行为,自然选择效应就有利该基因在种群中传播,实际证明绿胡须效应在自然界确实存在。名誉性利他,名誉效应是促进利他行为的重要机制,lzuma发现有观察者在场时被试者捐款金额明显提高。重复进行的公共财产游戏中资金接受者的背叛行为会减少捐赠者在下一试次中提供帮助的可能,即捐赠者的决策受接受者名誉的影响,人们更愿意帮助名誉好的个体。利他表现本身也受到希望获得好名誉的驱使。信号成本理论认为所谓的慷慨实际上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可群体优待的手段。儿童的名誉利他在6-8岁开始发展。强互惠行为fehr证明经济学实验证明在排除亲缘关系和名誉效应情况下,人类仍然有利他行为。这种驱动利他行为的亲社会本质是强互惠行为,是研究解释人类社会性进化的关键,对背叛者的利他性惩罚是强利他行为的关键动机。利他惩罚是一种自己付出代价对他人的不公平或者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决策倾向。在最后通牒游戏UG中,提议者可以提出资金的分配方案,而接受者则有接受或者拒绝的权力(被试者),选择接受则资金按照提议分配,一旦拒绝则双方无收入。传统的经济合理性假说认为,单次的最后通牒游戏中,无论提议者怎么样分配,接受者都会接受,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实际研究,当分配方案中接受者所得比例小于总金额25%时,他们往往选择拒绝。人们大多数把资源的平均分配看作是公平,因此UG测验中接受者的拒绝就是利他行为,表示对不公平的惩罚。在重复的资金分配任务中,当提议者的方案多次被拒绝后,他们会调整分配策略,把接受者的所得提高7%左右,可见利他惩罚对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规范有重要价值。重要的是,即使遭到不公平对待的是他人甚至是陌生人,人类仍然有聊天惩罚倾向。认知心理学观念,社会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的苦恼,需求,进而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安慰。TOM是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根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TOM的发展有顺序性,稳定性,正常儿童4岁以后表现的利己和利他倾向明显差异与TOM发展关键期吻合。移情是对灵长类观察发现,利他者和受益者有相似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述情障碍是一种以情感识别和情感交流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情越重,利他行为越少。研究显示,情绪信号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随着观念采择能力发展,儿童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并且因此做出更多利他行为。移情被认为是解释指向性利他行为的最合理机制。大脑机制研究,奖赏环路激活产生的愉悦感是个体利他行为决策的驱动机制。

   人的利他行为无疑是与生俱来的,进化的本源(种系生存驱力)为儿童利他行为提供了最原始动力,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社会认知发展及社会,文化因素的介入共同塑造了儿童的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