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行为与手机依赖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9月19日
当今时代科技信息快速发展,手机给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手机过度依赖的不良健康效应作为新型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如同网络成瘾IAD一样,手机依赖者在没有手机的时候会表现出沮丧,失落,孤独的不良情绪,同时也也能够诱发一些潜在的社会心理风险。手机依赖与多种青少年情绪症状及其他心理及行为密切相关,包括孤独感,焦虑,睡眠障碍。同时,手机依赖行为与自杀倾向,吸烟,自尊水平正相关,在男生与犯罪记录有关。过度使用手机者的抑郁症状水平比较高。大学生是人生重要阶段,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比较高,身心发育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工具使用自伤行为评定,8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故意打自己,拽头发,撞头,掐自己,抓伤自己,咬伤自己,烫伤自己,割伤自己。自伤的定义是最近一年内只要发生过其中一种自伤行为,不考虑重复发生的次数。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包括戒断症状,渴求性,身心影响。抑郁自评量表sds。
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自伤检出率为13%,大学一年级的自杀检出率高于二、三年级,可能因为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28%,检出率随着年级增高而下降,可能是因为高年级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逐渐增加,学生在手机上的注意力逐渐减退。来自城镇和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学生的手机依赖的检出率比较高,可能与经济发展状况,家庭构成及父母关爱等社会因素有关。男生的抑郁检出率高,可能是因为男生的情绪更趋向于内化,遇到困难和情绪问题不能及时倾诉。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可能与友谊支持有关,他们处在入学适应期,抑郁是普遍现象,随着年级升高,更容易建立和维护友谊,并且降低抑郁水平。
有手机依赖行为的学生自伤行为和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并且抑郁症状的学生,自伤行为和手机依赖检出率高。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严重,出现消极情绪症状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也促进了他们更加沉迷手机。慢性应激和抑郁症状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过度使用手机的抑郁水平高,人际焦虑高,自尊水平低。熄灯后学生手机使用与青春期早期和晚期的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有关,可能是手机依赖患者可能伴随社交恐怖和孤独感,故意自杀和自伤行为可能作为社交孤独的应答方式。
手机依赖与抑郁症状正相关,抑郁症状与自伤行为密切相关,是因为伴有抑郁症状的个体长期得不到缓解,极有可能选择自伤来作为应对方式;因为抑郁症状通常包括消极情绪和麻痹状态,自伤所带来的生理疼痛可能缓解这些症状。抑郁症状增加了手机依赖与自伤行为的联系,因此在探讨自伤行为的发生机制的同时应该关注,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应该工作心理健康发展,在自伤行为干预上,应该针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和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