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抑郁情绪调节策略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6月11日
2010年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作为老年人常见的情绪障碍,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功能,增加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并且对亲属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在当前的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老年人抑郁的形成机制和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情绪调节逐渐被纳入到精神病理学模型。抑郁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常常被认为是情绪调节困难的后果。个体不能有效管理自己对日常事件的情绪反应,导致他们出现更多苦恼,进而演化成为抑郁症。根据情绪调节的影响结果,不同情绪调节可以划分为适应性和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中,情绪调节策略主要有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一种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是从认知上改变对情绪诱发情境或者事件的理解,从而改变情绪体验。如个体采用良性的,或者积极的视野来应对压力情境,从而减轻痛苦。研究发现认知重评与抑郁具有显著负相关并且抑郁症比正常人更少使用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是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是指对当前或者即将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的抑制。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只能从外在表现上降低负性情绪体验,不能真正降低负性情绪体验。这些策略与更多的负性情绪(抑郁,焦虑)有关。沉思作为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受到重视,是个体在遇到抑郁情绪时,聚集于抑郁情绪,只关注自我产生情绪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沉思在抑郁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控制最初抑郁水平,社会支持和压力源后,沉思预测抑郁水平。
情绪调节的文化差异引起关注,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人情绪调节跨文化的比较发现,生活在强调维系社会等级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个体,其表达抑制和抑郁无显著关系;生活在弱化社会等级维系并且看中个人情感自主和平等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个体,其表达抑制和抑郁存在正相关。全球化的老龄化时代背景下,老年人情绪调节特点进入研究者视野,老年人身体机能,认知和社会阅历与年轻人有不同,老年人常常要面对生理和认知功能下降,社会关系萎缩,这些差异导致情绪调节出现年龄差异。认知重评与抑郁在青少年相关性不显著,在老年人显著。
工具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gross情绪调节问卷erq,沉思反应量表rrs。
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本研究为20%,社会人口学的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方式都能够预测老年人有无抑郁症状。男性老年人更少出现抑郁症状。个体健康水平越高,抑郁症状就越少。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更少出现抑郁症状,可能与体面更多获得来自子女的社会支持。经济状况能够显著预测老年人有无抑郁症状,经济条件越好,抑郁症状越少。男性,良好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经济能力是老年人抑郁症的保护性因素。高龄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各种老年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导致老年抑郁症状增加。
沉思和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预测老年人有无抑郁症状。说明老年人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密切性关。当个体更多使用认识重评这个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如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更多从事物积极面,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减少抑郁情绪,增强正性情绪。如果更多采用沉思这样负性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只关注自己缺点,沉浸于负性情绪体验和后果,容易造成思维盲视。因为认识不到问题可能有所转机,从而不会积极去采取行动,走出困境。就容易体验到抑郁情绪。而且沉思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预测力最大,可能说明在老年群体,沉思是一个与抑郁更加密切的近端变量,个体抑郁症状产生和维持,可能与其使用沉思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国外研究结果不同,研究发现表达策略与抑郁相关性不显著,不能预测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反映了在表达抑制这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文化差异,东方文化强调情绪控制和忍耐,西方文化强调情绪的自由表达和开放表露。在东方文化下,表达抑制这种情绪调节策略并没有表现出负性影响,甚至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比较高年龄的香港员工在工作情景中使用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其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呈现负相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