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倦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5月21日
企业科技工作者指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或者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他们必须是企业中从事科技职业的实际在岗人员,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和管理人员。企业科技工作者掌握整个区域的核心技术,在企业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来自工作岗位,家庭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工作倦怠,工作倦怠影响员工的心身健康。
国内外的工作倦怠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服务性职业的从业者,主要围绕工作倦怠的结构,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Maslach研究工作倦怠的结构模型: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中国提出的:组织去人性化,人格解体,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要求高和工作资源减少是预测工作倦怠。工作中不良应激的积累是工作倦怠的原因,倦怠引起抑郁的重要原因。
工作倦怠研究拓展到其他不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行业,各种类型的员工的倦怠演变可能是不同因素导致的。
工具使用工作倦怠量表cmbi,包括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结果显示,企业科技工作者的高倦怠型25%,成就感降低型19%,情感倦怠型27%,低倦怠型29%。高倦怠型的企业科技工作者在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都很高,大约四分之一的企业科技工作者在情绪情感,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自我认知都处在负性状态。低倦怠型,处在良好状态。成就感降低型的工作倦怠的科技工作者,本身的成功经历不足以让其肯定自我,消极地评价自己能力,对个人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持否定态度。情感倦怠型科技工作者经常感到疲乏,并且伴随因为不能象过去一样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而产生轻微的挫败感和紧张状态,可能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比较差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关。高倦怠型养生高焦虑和抑郁,低倦怠型是低焦虑和抑郁,成就感降低和情感倦怠型,焦虑中等。
工作倦怠诊断标准,根据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3因素,耗竭>25,人格解体>11,成就感降低>16,倦怠有4个水平: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高度倦怠。
不同特征,不同学历的倦怠类型不同。高学历(博士,硕士)的工作者的高倦怠型最高,成就感降低和情感倦怠型最低,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尊水平,对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更容易在倦怠3因素上高水平。高学历的人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期待比较高,在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比较严重。比较低学历(本科,大专以下)的高倦怠型比较低,成就感降低和情感倦怠比较高,知识水平和情绪智力的局限性是重要原因。本科学历工作者的低倦怠型最高,33%的本科学历工作者处在比较舒服的状态,因为他们既不会象高学历工作者对工作过高期望,又具备低低学历工作者的欠缺的知识和能力。
不同工龄的企业科技工作者倦怠类型不同,随着工龄增加,低倦怠型逐渐降低。刚刚进入企业,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憧憬,能够积极投入工作,随着供职时间增长,倦怠就出现了。随着经验积累,阅历丰富,在企业积累了足够的资源以帮助他们应对任务,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也大大增加,倦怠达到高水平以后开始下降。高倦怠型和情感倦怠型,呈现先高后降,工作11-20年工作者高倦怠型最低。工作21-30年工作者高倦怠比例最高,这部分人处在40-50岁之间,面临中年危机,事业瓶颈,家庭压力加据了他们的倦怠感。成就感降低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能是刚刚进入企业,工作任务不是得心应手,工作足够长时间以后,能够熟练掌握工作流程,成就感就提高。但是高工龄的员工,在知识面上可能跟不上企业和科技发展的步伐,遇到知识和技能的瓶颈,倦怠的成就感降低就高。
高级职称的工作者在4种倦怠类型发布比较平衡,高级职称的工作者既要承担科研项目,又要管理团队,处理行政事务,压力必然大。初级职称的高倦怠比例低,在低倦怠比例高,成就感降低比例低,因为他们承担的工作职责比较少,但是他们的情感降低比例高,可能认为工作内容过于单一,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国有企业科技工作者的高倦怠和成就感降低比例低,低倦怠比例高,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有国家政策扶持,实力雄厚,资源很多,有利于科技工作者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情感倦怠比例高,情感耗竭因素高,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工作岗位划分比较明确,工作形式和内容比较固定单一,容易使他们丧失工作兴趣和热情,产生疲乏感。集团企业科技工作者的高倦怠,成就感降低比例高,超过50%的人属于高倦怠型,情感倦怠和低倦怠比例低,可能是因为集体企业面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承担工作任务比较多,企业资源有限,不足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倦怠水平高。
有离职倾向的科技工作者的高倦怠,情感倦怠高于没有离职倾向的,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有一定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