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婚姻质量低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4月25日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产生大量的留守妇女,根据统计,留守妇女大约有5000万人。留守妇女是指丈夫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户籍所在地之外的地方务工而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承担家务与农活的农村已婚妇女。非留守妇女是相对留守妇女的农村中除留守妇女外的已婚妇女。留守带来的困难多于好处,劣势多于优势。调查显示,女性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75%,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留守妇女所肩负的劳动已大于其承受能力。
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生活事件非留守妇女不必直接面对,而留守妇女就成为难题。丈夫外出打工不仅直接导致体力劳动的增加,间接导致生活问题。由于农村治安情况一般,大部分男性外出打工,使农村的安全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家庭被盗事件,性骚扰事件明显增加,使她们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安全感大大降低。这些问题导致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问题。留守妇女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情感职能,生理和心理健康指标显著下降。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狭小,难以应对遇到的难题。丈夫外出导致她们缺少支持来源。她们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不足以应对困难。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并且以强关系为主。情感支持网络的职业趋同性,文化程度趋同性,性别趋同性偏高。偏低的网络成员职业异质性及文化程度异质性说明留守妇女的情感支持网络所嵌入的社会资本能量不高。
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不容乐观,丈夫外出打工,目的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为家庭提供更好物质条件,但是这些是否对家庭的幸福,夫妻的婚姻有促进作用,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留守不利于婚姻的幸福,使婚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夫妻关系淡薄。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妇女的婚姻幸福不高,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体贴,互相理解,夫妻关系显著下降。留守妇女深受繁重劳动,两地分居的婚姻,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影响,婚姻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妇女的生活事件更多,社会支持更少,婚姻调适更低。留守妇女需要承担更多农活,家务,生活问题的面对。非留守妇女不需要操心这些事情这些都成为留守妇女的负担。应对方式没有区别,说明留守妇女并非软弱不堪,是尽力承担。
照顾老人的个数与生活事件是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是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收入,交通状况,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非留守妇女婚姻质量的保护因素。
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在客观条件上存在差异,留守妇女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僻,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农民大多数就近务工,兼顾家庭,留守妇女比较少。客观条件的劣势导致生活中很小的问题给留守妇女带来巨大压力;家庭的作用,在缺少丈夫的这个重要的支持来源条件下,留守妇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依靠自己去解决。非留守妇女客观条件更加优越,家庭还有环冲保护作用,使日常生活应激事件的影响被大幅度削弱。对已婚妇女,来自丈夫的支持非常重要,丈夫的支持能够缓解妻子工作与家庭之间冲突;对压力体验,同样的应激事件,对于留守妇女来说,体验完全不同,压力体验比生活事件本身有更加强烈的影响。留守妇女面对的生活事件大多数是消极的,如健康问题,经济问题,家务与农活,安全问题。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大于正性事件对个体的积极影响。面对客观存在的刚性事件,留守妇女仅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严峻的生存状况使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主要受制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面对交通状况,收入难以有更高要求。
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在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没有区别,社会支持是柔性的,可以重新建立。社会支持少的问题被留守妇女比较好克服。留守妇女一般比较集中,为建立联系提供了地理便利;相似的处境与遭遇更容易形成情感联系。留守妇女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资源交换来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如农业劳动的帮工和换工行为重新构建了亲属关系网络和地缘关系网络。在获得情感慰藉的过程中,强化与娘家人的互动并且提升了姻亲关系在亲属关系网络的地位。闲暇生活方式强化了自己在社区中有的地缘关系。
留守妇女的应对方式与非留守妇女没有区别,生活事件更多,社会支持更少,婚姻质量更低,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主要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意味着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不良并非因为自身因素导致,主要是留守妇女在生活中面临更多困难。改善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从客观因素着手,为留守妇女的生活提供实际帮助,如送医下乡,农技下乡,其他帮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