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2014-04-15 17:21:15)
标签:

第一期

面貌

医学教育

领域

新项目

健康

分类: 卫生经济

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南平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黄映辉

时光荏苒,我们迎来了2014年。在新的一年里,我科将在院部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结合我科定位和实际,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促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顺应医院跨跃式发展工作的新要求,强化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从呼吸专业临床工作需求出发,围绕危重病诊治及呼吸道介入治疗等领域,以新技术新项目助发展,以发展促新技术新项目。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架构, 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在院部的正确领导及相关科室的支持下,全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爱岗敬业,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一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坚持无假日门诊,2013年全年完成门诊量16000人次以上。住院病人床日数18000以上,床位使用率均超过100%,全年出院人数2000人以上,业务收入超过300万元,结余40万元以上。继续开展无痛支气管镜及睡眠监测检查,全年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超过20例,睡眠监测超过100例。全年完成支气管镜检查约500例,肺功能检查约1800例,同比增长50%以上。2013年完成南平市级科研立项1项。临床部分正有序展开。2013年科室新添置多功能呼吸机2台,纤维支气管镜2部。上述设备的添置有力确保了临床工作开展,但目前临床工作也存在诊治病种以常见病种为主,诊疗水平缺乏鲜明特色,核心竞争力不强,危重病诊治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少见病种诊治困难,边缘病种诊治尚处于初步涉及阶段,与相关交叉学科横向联系不够,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要彻底改变上述面貌,应创新思维,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架构, 不断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举措扎实,服务改进,以新技术新项目强临床

1.进一步完善支气管镜室和肺功能室的建设,加强呼吸道介入治疗。10多年来,新的呼吸道介入诊治技术不断推出,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经支气管镜介入等呼吸诊治技术,以损伤小、效果快、微创给患者带来福音。目前我科开展的介入治疗项目有:支气管镜常规检查术(刷检、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TBLB,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BAL,经支气管镜防污染采样术 ,经支气管镜支架植入术,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术,经气管镜各种药物治疗术,经皮肺活检术。2013年新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治疗超过20例,今后还将逐步开展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经支气管镜冷冻术,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刀烧灼及圈套术,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其中结核导致严重良性气道狭窄, 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及气道支架具有较好疗效。结核性新鲜肉芽组织增生导致气道狭窄, 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肿瘤导致气管食管瘘, 经支气管镜气道支架封堵具有较好疗效。结核及肿瘤是临床常见病,开展上述介入治疗,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今后将申购电子支气管镜,支气管镜冷冻治疗仪,提高内镜检查诊治质量。

2. 顺应生活方式改变,继续开展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睡眠呼吸障碍成为成年患者中常见的疾病,2013年我科新开展睡眠呼吸监测超过100例,今后还将强调信息化手段、数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效率。建立睡眠监测室,建立患者睡眠病历档案,常年随访病人。采取无创通气、手术、口腔矫治器等多项治疗手段。进一步加强宣教。针对专科医师主要是学术讲座,如何做好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应强调呼吸机的正确使用,正确处理随访使用中的问题,提高病人长期使用呼吸机的依从性。针对不同专业其它内科医务人员,进行重点宣教,认识到该病的重要性及危害性。对患者主要宣传全身损害及自我监测早期信号。利用睡眠日及各种媒体进行宣教,可举行系列科普讲座,举办活动。

3. 完善呼吸ICU人员配备和培训,构筑危重病诊治保障体。呼吸专业危重病患者比例较高,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应完善呼吸ICU人员配备和培训,建设成符合要求和规范的重症监护病房,构筑危重病诊治保障体制。可设置6张床位,按ICU标准建设,成立一定数量的专门医护人员组成的监护队伍,采取封闭式管理,从而提高抢救危重症的水平。目前我科拥有4台呼吸机,3部支气管镜,近2年还准备添置4台呼吸机,以确保满足临床使用需要。

4. 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影响,改进服务水平。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强调我院综合医院的性质和实力,依托院内的资源,加强与各兄弟科室的合作,联合相关科室参与。采取主动措施,开展社区义诊、宣教,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室新技术新项目,科室的特色和特长,扩大影响面。继续改进服务水平,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口碑,开展社区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调查和哮喘专科门诊工作。通过对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呼吸疾病进行规范的疾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及临床、学术和科研水平。建立基层医院协作服务网络,对基层医院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从而使科室临床工作更好得到社会承认。

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新技术新项目有支撑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因此人才的培养和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架构对于学科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我院呼吸内科目前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其中有2名硕士研究生,2名在职研究生。要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逐步加强科研工作和人才梯队建设,今后要继续安排青年医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继续招聘硕士研究生提高科室科研水平稳步推进我科立项的3项市级科研课题争取科室主治医师以上每人每年都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选派青年医师外出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继续通过南平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每年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建立基层医院协作服务网络,对基层医院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继续在本地区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呼吸病学分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以便增强我科在省内呼吸学术界的影响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的考核机制,重视每位员工,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四、提升意识,强化质量,保新技术新项目的顺利

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建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入手,狠抓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医疗作风,认真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从事医疗活动,重点是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如病人的诊断、病历质量、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新入和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科室业务学习、科务会例会制,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配合院部的检查,不放过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的现象。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训练、提高护士急救的应急能力,每位护士应做到熟练掌握科内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每月开展两次业务讲座。护士长负责对护士的业务工作考核。严格“三查七对”,杜绝医疗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差错,争创护理工作零投诉,从而确保新技术新项目的顺利开展。

五、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保新技术新项目的环境

加强行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全科医护人员要围绕“三改两推一评议”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提高文明意识、医德修养、规范服务行为,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积极参加义务献血及青年志愿者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从而确保新技术新项目的顺利开展。

六、围绕经营,提高效益,使新技术新项目为临床

努力提高收入含金量,提高现有设备的产出率,争取肺功能检查每月200例以上,支气管镜检查每月50例以上,睡眠监测每月20例以上。特别是增加肺功能检查内容,如支气管激发试验舒张试验例数,增加经支气管镜常规检查及介入治疗例数,增加常规睡眠监测及滴定调压例数。继续坚持无假日门诊,争取全年完成门诊量18000人次。确保住院病人床日数,床位使用率超过100%,月出院人数150人次以上,人均床日数10日以下,从而确保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病源。争取月业务收入30万元以上。注意节约开支,减少水、电、办公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的支出,年结余50万以上,从而确保新设备的添置,为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整合现有的仪器设备,鼓励资源共享,提倡共用服务系统,以便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

综上所述,2014年我科将在院部领导下,在对规划落实的过程中,稳步实施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推进临床工作,通过临床工作促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为我科又好又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要保持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增强核心竞争力。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优秀团队,立足本职岗位,作出更多业绩,为我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复审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平卫生经济》2014年第一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