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2014-01-05 19:06:26)
标签:

健康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顺昌县郑坊中学   廖叶尧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以外,语文教师还可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学会感恩等的引导教育,使学生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身心发展  心理健康  学科教学  渗透

 

正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此时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校生不时有人因病休学、退学,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位居各类疾病前列。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离家出走事件、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警醒我们,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老师、家长和社会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
    2001
3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2001614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再一次十分明确地指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自然要把它落到实处。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以外,还可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下面就从几方面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本身就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中处理得当,就能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就能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二.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通过挖掘各类文章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验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情感。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

利用文本素材,通过阅读教学,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而不是轻视、随意糟蹋自己的生命,进而激励学生,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并且,不仅仅是要珍惜自身的生命,而且还要珍惜所有人的生命。在讲授《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可先用励志短片《半丁》导课,以半丁的苦难却精彩的人生打动学生。启发学生今后不管遭遇怎样的命运,都要勇敢地活下去,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讲解《热爱生命》、《谈生命》、《生命的意义》等篇目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神圣,从而知道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乐观主义精神,启发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中有得就有失。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时期,学会正确看待得与失,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上《白兔与月亮》这一课时,通过白兔与月亮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确人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能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方是明智之举;患得患失,追名逐利,以致生身受累,实为愚蠢之极。而《塞翁失马》这则古代寓言中的老翁堪称一位智者,“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至今仍对人们深有启发。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有利于学生们积极健康心态的养成和乐观精神的培养。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诗文也不失为很好的素材,都可启迪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接受生活中的得与失。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施恩不图报,而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人之发肤躯体,受之父母,对父母长辈当存感恩之心;身处困境,得人援手,对他人当有感恩之念。

朱德的《我的母亲》,那朴实无华的语言里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感激。朱自清的《背影》描绘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留下了“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经典的父亲背影。让学生懂得了父爱的深沉;语言平淡无奇,却蕴含着为人子者深深的感恩之情。讲析这些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感人肺腑的文字,从中体味平淡而浓烈的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4、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意志品德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意;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不幸。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意志薄弱者,就此消沉,一蹶不振;意志坚强者,却能迎难而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人们,应当如何正确面对困难;《落难的王子》可启迪学生,如何直面厄运;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深为学生们喜爱。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抒写了探险家斯科特和队员们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赞美了失败的英雄们的坚毅执着和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在讲授这些文章时,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启发学生们联想和畅谈,对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大有助益。

()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独特发展阶段,他们好奇、敏感、羞涩、爱幻想、更加追求自我、渴望认识外部世界也渴望被接受。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而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正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1、在日记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语文教师大多会布置日记或周记。这项作业可谓好处多多:积累写作素材、训练观察、写作能力、教师适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日记,是学生有感而发的适时记录,学生们在学习、与人交往、身心成长中有什么感触、体验,会写于日记中,喜、怒、哀、乐也会见诸日记。教师在批改日记时加以适当的引导,能助学生们妥善应对各种困扰,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结合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实际,布置相应的作文题,可把作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好地结合在一起。

1)鼓励、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自己,学会自我反思。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这就是我》的作文训练中,可以鼓励学生勇敢直面自己,在文章中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逐渐成长。七年级下的《成长的烦恼》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少年时期的各种烦恼,调适自己的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排解它,高唱欢歌,淡定走过青春期这一人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青春随想》可激发学生畅想未来,描绘美好的未来。

2)、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倾吐心声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例如《我看90后》、《我也说说中学生早恋》、《上网无一利吗?》等作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这类问题不单单是作文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怎样健康成长、怎样获得成功。这些作文,适应学生日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反思自己、展现自己创造了机会。

3)、把学生由自我为中心引导到对班校、家庭、社会、国家的关心上来。例如布置《我和我的班级》、《让世界充满爱》、《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作文练习,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引导他们走出“自我”,胸怀社会,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活动中作适当的引导,有益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1、通过开展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他人和集体。通过活动,使小组内的各个成员认识到:只有看到其他成员的优点,才能相互取长补短,进而顺利圆满地完成活动任务。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诗朗诵、讲故事、演讲、辩论、排演课本剧等各种活动,不仅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他人和谐相处、自然融入班集体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乐趣,激发生活热情,使他们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乐于与人交往的健康心理和很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2、通过教师在活动中积极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常常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看待自己,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清主次。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是语文教学的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为主,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了心理健康课,那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2、应符合语文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性质。在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时,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的差异性;同时,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3、目标设定应符合当时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4、目标设定贵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这种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方式,不宜过分有意而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何策略呢?

1)自然渗透,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量做到“顺其自然”,避免生硬渗透,为渗透而渗透。当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2)适度渗透,尽量做到“适时”、“有度”,不宜喧宾夺主。

3)灵活渗透,自然渗透于无形,不拘泥于形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使之在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能力,使他们逐渐完善,成熟起来。让祖国未来的花朵,都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语文课程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