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大众媒体报道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11月6日
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媒体承担为公众提供消息来源和责任,同时也对公众舆论和态度起重要导向作用。大众传媒,特别是报纸版面多,内容广,角度多,价格低的优势,已经成为公众获取健康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提高报刊获得健康知识为54%,仅次于电视。研究对中央,地方,专业,都市的平面媒体有关精神卫生报道进行分析。检视我国媒体对精神卫生的关注焦点,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深度广度特点。帮助媒体自身把握,改进对精神卫生议题的建构和传播,为媒体对于精神卫生相关立法,防治,宣传的报道提供参考,提高读者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更多有质量的精神卫生知识的能力,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提供正向的支持作用。
收集2007-2012年,6家主流大众媒体的精神卫生报道,精神卫生,精神健康,精神病为检索。使用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以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检视传播内容本质,探究内容表现形式,分析传播来源特征,厘测受众的特征及验证初步内容的效果。按照报道主题,报道类型,长度,版面,信息来源,精神障碍分类进行编码。
报道主题分8类。防治工作:是以预防精神障碍和促进精神健康为目标,由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等机构开展防治工作,包括宣传活动,义诊,帮扶等;防治现状:是当前或者预期的患病率,治疗情况的一般性介绍;个案报道: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医务人员,慈善人士或者其他精神卫生事业有关人或者事迹的专题的深度报道,专题采访,主要是某种特定精神障碍的流行情况,原因,预防,治疗,影响的综合专题文章;政策法规解读:对精神卫生相关政策法规的研讨和分析;立法实践和公民权利:是权利视角对立法实践和公民权利的解读和分析,区别政策法规,前重介绍具体法条,后重法律背后的权利逻辑与立法背景;司法实践和公民权利:与精神障碍患者相关的法律问题,如精神障碍患者伤人,被虐,被非法拘禁;医疗信息:是对于某些精神障碍有关的治疗策略,非方法,研究信息,国际合作,新科技,新项目,新药品;精神卫生日宣传:是精神卫生人有关的宣传主题和活动报道。医疗信息为28%,个案报道和防治工作差不多。
报道类型,消息类型为51%,没有重视,没有深度。深度报道包括新闻调查,专题报道,专访,为26%,并且不断上升。报道以200-2500字为主。版面包括:国内新闻要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医药、健康、文摘,评论,特别策划,生活服务,其他。32%是国内新闻和要闻。
消息来源,包括医务人员或者专家学者,官员或者官方消息,患者本人,患者家属,记者及通讯社。医务人员和专家学者为66%,患者本人家属声音有限。精神障碍分类,情感性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占11%,没有特指的精神障碍6%,精神分裂症和生理紊乱如睡眠障碍4%,神经症的焦虑症4%,儿童行为障碍,神经症的强迫症等。
精神卫生报道存在问题:1、短期化。精神卫生报道月份呈现明显高峰期,精神卫生日的10月是一年报道高峰。说明精神卫生主题报道一阵风。10月过去以后精神卫生被冷却搁置。精神卫生主题报道应该常态化发展,不只是精神卫生人等重点纪念活动集中报道。精神卫生主题报道应该贯穿全年,全面覆盖,全面报道;2、表面化,50%的报道以消息形式出现,消息只关注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对新闻背景缺乏拓展,对新闻深度缺乏挖掘。虽然消息传播数量的增长与受众获得消息增长正相关,因为消息缺乏脉络和背景,难以形成具有开阔视野和深刻洞见的认知体系和知识结构,后续报道需要面向公众形成系列,有步骤,有主题的要点解读和案例分析;3、事件化。报道数量在时间和主题发布有事件化,报道最多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占20%,与艾滋病报道差不多。出现在精神卫生法出台时期,汶川大地震事件时期,关注不持续,主要是因为新闻事件或者热点激发出来的,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事件报道应该尽可能少就事论事,应该详细报道事件细节,撩拨读者窥视欲,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拓展相关精神卫生主题的报道的广度和深度。4、患者权益和诉求遭到漠视。媒体普遍倾向于采访专家,官员,对深受痛苦折磨的,迫切需要关爱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关注比较少。这强化了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作为沉默的主体的存在。失去了患者这个直接利益相关方,媒体就失去了重要信源和受众。尽管精神障碍患者因为疾病所致可能会出现自我认知或者社会认知问题,仍然需要以人为本情怀了解他们及家属的需求,替他们表达呼吁,需要全面真实反映各种精神障碍的原因,特点,帮助患者尽早得到科学规范的诊断治疗和康复;5、媒体的疾病议题设置和疾病影响及社会经济后果不适应。根据全球疾病负担对我国的调查和预测,到2020年中国最重要的精神障碍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酒精滥用和痴呆。媒体对抑郁症关注明显11%,这些确实与我国金戒指防治局面有关,但是其他精神障碍没有得到关注,全部为5%,双相障碍因为专业强受到忽视。这些与疾病影响及社会经济后果不适应的报道,是媒体在疾病的议题设置存在缺失。
精神卫生报道政策建议,1、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记者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比较少,对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原来印象不佳,记者报道内容关注点不够均衡。专业记者需要提高职业素质,报道保持全面,客观,中立,兼顾各方面利益和声音。增加健康素养,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消除歧视和负面评价,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营造健康宽松的社会环境;2、需要出台精神卫生宣传行业规范或者报道指南,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自杀报道媒体指南》,精神卫生法虽然强调媒体在精神健康宣传,防治,消除歧视的作用,具体意见仍然是倡导层次,迫切需要媒体指南,普及和统一精神卫生核心知识,通过典型案例明确误区,树立规范,规范报道数量,强化持续报道,提升报道质量;3、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报道行业自律和监督,发达国家为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通过独立观察机构和网站发布媒体报道监督报告,监督和纠正媒体报道的不良行为。我国对媒体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建议通过加强媒体内部报道规则自律,宣传部门阅评监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