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心理韧性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10月9日
一个人即使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或者逆境,其心理发展并未出现心理社会功能损伤甚至愈挫弥坚,这就是心理韧性发展现象。心理韧性研究挑战了心理病理性有关不利处境与消极心理成长关联的传统观念,掀起了4次研究高潮。心理韧性的结果性定义:严重压力/逆境经历和良好发展结果来界定心理韧性;特质性定义:强调心理韧性个体拥有共同的压力/逆境应对能力或者品质;过程性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与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Rutter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深入解读心理韧性发展及机制,深入探讨人们应对压力/逆境结果的个体差异及内在过程。
心理韧性的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有些人被严重压力/逆境摧垮而为数不少的另外一些人却摧而不垮呢?研究者推测深入考察个体对压力/逆境经历的认知加工及情绪过程,对于全面理解压力/创伤反应的个体差异,探讨心理韧性发展机制,解读心理韧性核心命题。严重压力/逆境经历首先对个体的情绪产生严峻挑战,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人的情绪特征是有价值的。低心理韧性的人比,高心理韧性的人在消极情绪水平是否有差异。情绪调节作为个体管理,调整或者改变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过程,可以分自动的调节和有意控制的调节。高心理韧性的人从消极情绪的恢复既依赖于自动调节也依赖于有意调节。Gross提出情绪输入-输出模型,情绪调节包括输入调节(原因调节),输出调节(反应调节),原因调节直接调整产生情绪的评价过程,如增强评价(重视)或减弱评价(忽视);反应调节直接调整业已激活的情绪倾向展现过程,如表情宣泄或者表情抑制。高中生面临心身协调发展矛盾,学习发展和社会期望的压力,极容易遭受情绪困扰。不少高中生情绪不良,情绪调节困难,并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工具使用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包括积极情绪情感,消极情绪情感。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包括重视,忽视,宣泄,抑制。
结果显示,高心理韧性的积极情绪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对严重压力/逆境进行有效应对,还有助于个体从消极情绪中恢复。情绪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分别为自我韧性和自我脆弱的结果,自我韧性的个体不容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他们会积极与外界打交道,表现出积极情绪。自我脆弱的个体经常为突如其来的焦虑困扰,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病理性心境紊乱。相对比较低的日常消极情绪水平,是高心理韧性的情绪特点。高心理韧性情绪平衡大于中低韧性人,中心理韧性人大于低心理韧性人,提高积极情绪在整体情绪中的比例,有望促进心理社会整体功能提升。
结果显示,面对积极情绪时多用重视,宣泄少用抑制,面对消极情绪少用重视和抑制,是高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情绪调节特点。说明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在情绪的两端都对其进行调节。相对低心理韧性人,面对积极,高心理韧性人在输入端通过更多评价重视诱发积极情绪刺激以增强解决情绪,在输出端通过更多的宣泄及更少的抑制把积极情绪表达出来,从而导致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强和维持。面对消极情绪,高心理韧性人在输端相对更少重视,在输出端采用更少的抑制,这些调节方式显然有利于减少消极情绪的水平和作用。
情绪调节方式训练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对那些低心理韧性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的情绪调节方式训练,提升其积极情绪水平和情绪平衡度,降低消极情绪水平,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如从积极情绪调节和消极情绪调节同时入手,对低心理韧性高中生进行情绪调节方式训练。在积极情绪调节上,可以训练它们关注积极情绪刺激源(重视),将积极情绪体验合宜表达出来(宣泄)不是抑制。消极情绪调节上,可以训练他们通过认知重评发现事物的积极面,提升其积极情绪水平并对抗消极情绪。不过度关注消极情绪引发的负面刺激源,通过转移注意力,积极情绪体验聚集策略,减轻消极情绪的水平及不利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