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自我暗示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9月25日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拥有技能与能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为,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影响个体能否成功发挥的这种心理信念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心理和谐度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主观幸福感及各因素有预测作用。在学业行为方面,探讨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如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有影响,也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通过影响学习策略间接影响学习成就。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十足,能够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困难的解决上。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表现出自信心不强的学习心态。
中学生处在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众多心理学关注的热点,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增加个体对成功的经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调节情绪生理状态。颜海林提出培养中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开展归因训练,注重榜样的激励,培养学生掌握积极的学习策略。
在许多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中,个体成功经验和权威者的言语说服不受个体主观控制的因素,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是能够为个体自行操作的有效方法,如在体育竞技中,积极自我暗示能够有效调整心理状态,优化行为活动。积极暗示能够极大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行为表现。虽然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但是自我效能感即时水平的高低还受到当时环境和某次成败经历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对波动和起伏。积极暗示可以看作即时环境来影响自我效能感。高考学生,知识掌握已经成型,心理压力有增无减,自我评价也不稳定,在具备知识,技能和目标的同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考试的发挥有重要意义。考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通过不断的积极自我暗示,坚定信心,使自我效能感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有助于行为的充分发挥。
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积极自我暗示材料,包括积极自我暗示语及主观检验题。收集激励暗示语言,经过专家评定,确定自我暗示材料。方法是学生根据暗示材料进行自我暗示,大声朗读,充分想象。
研究建立在积极暗示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预期通过自我暗示训练,学生相信自我暗示对考试发挥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积极暗示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充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对于高考学生,积极暗示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稳定情绪,保持比较高的唤醒水平。经过积极暗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确实提高。因此,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他们都愿意相信自己的是有能力的,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说明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行掌握,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水平有现实意义。比较其他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能够被个体控制,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干预前和干预后测量,没有性别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无疑把所有的关爱和精力全部给了一个孩子,无论是男女,他们在家庭,学校受到重视程度也是平等的,女生也是一样独立自信。
在社会印象中,女性是感性的,情绪化的,经不起劝说的。男生是理性的,坚定有主见的,不容易改变的。研究也是这样显示,自我效能感前后检查看,不同性别的学生没有差异,但是不同性别学生的前后检查增长分数是明显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因此,积极心理暗示对女生的作用更大,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更大提高。男生的暗示性低,自我效能感比较稳定。说明女生的自信心比较容易提高,一次小奖励,一次公开场合的表扬都可以让女生充满信心,因为暗示性比较高,女生也应该注意遇事需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谨慎应对环境和他人观念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