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9月23日
大量研究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育部调查显示12万名大学生,全国有20%的大学生程度不等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调查工具,应对方式问卷,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
Vaillant研究应对时认为,解决问题,求助属于成熟型的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属于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合理化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为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属于混合型应对方式。不同类型的应对行为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程度,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缓解心理紧张,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看,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的削弱应激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正相反,个性良好的心理状态可能为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而心理健康状况差的人会妨碍成熟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自责、退避这种应对方式,既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易于使人沉浸于某种不良心境中,产生一种化不了,解不开的情结,从而导致某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从引导其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做起,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校学生面临许多压力,包括环境变化,学业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应激事件,产生焦虑,抑郁,苦闷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占大多数,但是还应该引起重视,面对这个现象学校应该开展广泛而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学会应对挫折的措施,教会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热情,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处世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