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队的自伤行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9月11日
近年来,因为社会环境变迁及面临经济过度负担的压力,在无力改变的状况下,社会上产生许多“顶客族”或生育逐渐下降的趋势。少子化的现象使得在父母过度保护或片片管教下,出现了许多抗压力低的“草莓”族群。这些青少年进入军队,身处封闭兼具战斗权威性的团体氛围中,逐渐出现排斥的状况,如体能极限不适,战斗技能落后,感情困惑及干部管教等压力,焦虑不安的情绪纷纷出现。倘若无法适时找到出口与发泄管道,往往极易造成自我伤害行为。当个体的生活状况愈负向,压力事件愈多,自我伤害行为愈多,对死亡概念愈扭曲时,个体呈现的自杀程度愈高。
自我伤害的定义不同,定义有三种:自我伤害,自残,自我毁坏。自我伤害的广泛定义包括自杀,企图自杀,及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狭义的自我伤害仅仅指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个体没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清楚意愿(可能因此造成的意外)。这些行为包括重复拨头发,以头撞墙,咬伤自己,割伤自己等。胡淑媛认为自我伤害是个体有酗酒,吸毒,伤害自己身体,肥胖,意外倾向—被视为希死的一种潜在意图。许文耀认为广义的自我伤害包括:1、有情绪困扰,如抑郁;2、有生理疾病,容易生病或者请假过多;3、采取攻击行为;4、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或者违纪、旷课行为多;5、曾经企图自残、自杀。单延恺认为广义自我伤害是做出任何不利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各种定义认为的自我伤害都是以非结束生命为前提,自我伤害与自杀的差异性。
复原力,也是挫折忍受力,坚忍度等。对复原力的定义也是不同,有的人从发展观念看生命的变动对个人所造成的意义,复原力是个人力量。是个人需要这种力量以成功地因应生活的转折点。郭佩婷认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在个人内在酝酿力量,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忍受挫折,启发生命的意义,开创未来的可能,缓冲痛苦的打击。现在研究复原力,转变成为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因为个体与环境和情境交互作用的,随便时间和生活的变化,保护因子用来抗拒压力的能力是相对不是绝对。复原力是流动状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或者绝对能力,复原力的宣传是随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复原力是个人特质,这些特质帮助个体成功适应环境。复原力是个体具有或者学习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者行为会因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者挫折情境的影响,使其虽然处在危险与压力情境,仍然可以重新得到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发展出健康的行为。因此复原力是一种个体克服逆境,成功适应的一种能力,是一系列环境与个人内在交互作用的动力历程。Kobasa提出高抗压力的个体拥有的心态特质有:投入、挑战、及个人掌控力。Wolin提出复原力的内涵:洞察,独立,人际关系,主动加取,创造力,幽默,道德感。Konrad认为复原力:具有幽默感并能够采取不同视野看事情,即使置身挫折情境也能够将自我情境做适当分离,能自我认同并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具有向环境/压力挑战的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以及比较少强调个人不幸、挫折、无价值/无力感。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复原力者具有的特质:主动采取药应策略以解决挫折经验,具有能够引起他人正向注意个人的存在之能力,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经验,能够设法使个人生活充满正向的意义,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乐于尝试新的经验,具有延宕需求、自我控制的能力。
社会支持,人不可能离群索居,这句话说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寻找帮助提升自尊,促进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是个体透过人际交流,传达彼此感情,对对方的行为、知觉、观念的表达等给予肯定并提供实质或者象征性帮助。Kessler认为社会支持是保护人免于压力负面效果的人际关系。Cohen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他人提供的资源。对资源的内涵看,社会支持包括结构功,功能观。结构观认为资源就是个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态或者社会网络大小,如婚姻状态,人际关系接触频率,意味着个体拥有多少的社会网络或人际关系,代表他有多少社会支持。功能观认为,资源是他人在帮助个体时所提供的各种援助功能,情绪支持,信息支持,尊重支持,地位支持,工具性支持,社会陪伴,动机上支持,个体自信方面的肯定和鼓励。
Thoits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多重向度的概念,支持的数量,种类,来源等。儿童期的生活重心在家庭;青少年阶段,因为交往范围扩大,同伴关系对个体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虽然逐渐从家庭独立出来,但是家庭影响没有停止,家庭也是关键地位。中国人在工作和学习遇到困难时,大多数只会议与配偶,父母,家人商量,寻求支持。少数人抛弃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直接,独向专业机构求助。
Swlinde认为社会支持包括:1、社会资源,学校,社会团体,教堂;2、个别社会网络,同学,朋友,同事,3、重要关系人,家人,其他重要人。社会支持的测量包括依靠人数,满意程度。个人对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满意程度,可能受到个体是否能够控制幻觉感觉的因素影响,并且最近经验有可能影响个人对别人给予支持是否满意。社会支持是一种主观感受,必须以接受者感觉到被支持,并且感觉满意才算是社会支持。
复原力,社会支持和自我伤害的关系。
复原力与自我伤害。复原力的研究开始于1955年,观察社会在父母精神病,父母离婚,家庭问题,贫穷等儿童,发现1/3的孩子在危险因素中成长,仍然发展良好,成为有能力,有爱心,自信心的成年人。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力差,冲动性格,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可能导致自杀。如果个体有比较多的保护因素,3年后呈现的暴力,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研究显示,个人的自我评价不好,挫折忍受力不强,应对习惯不佳或者无益于解决问题,其绝望及自杀的意念更加强烈。出监狱以后未再犯罪的人,复原力强:具有内控性格,应对压力的策略,乐观接受挑战,同理他人的知觉能力,清楚生活目标等保护因素存在。因此,当个人愈具有复原力时,产生自我伤害行为,抑郁,攻击,不良适应的情境减少。虽然个人所拥有的复原力及作用机制不同,这些保护因素都有助于个人面对危机威胁的负面冲击,因能够比较快从困境中康复,甚至可以从这些逆境中寻找正向的,积极的意义,使个人在生活上适应良好,不产生自我伤害情境。
社会支持与自我伤害。研究发现,自我伤害多的学生,有比较多的死亡扭曲观念,比较差的应对方式,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感到比较少的满意。感受比较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表现比较少的沮丧情绪和越轨行为。适应性障碍的军人所得到的家人支持低,与家人互动不密切,军人军队前使用物质比较多。因此,社会支持与自我伤害行为有密切关系,当然获得的社会支持多,往往生活上适应比较好,不容易产生自我伤害的行为。是不是处在低社会支持的环境中,就一定产生自我伤害?研究显示,个人的复原力,对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缓解效果。营造高社会支持环境,降低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固然重要,如果在低的社会支持环境中,提升个人复原力来避免自我伤害的发生也是重要的。复原力是缓冲机制。
研究工具使用,复原力量表包括迎向挑战投入生活,沟通与自我接纳,自我掌控,弹性妥协与自律,从失败中学习,切合实际目标的行动力。自我伤害行为倾向量表,包括退缩无助与抑郁,自杀意念与生理疾病,偏差态度与行为,攻击行为。社会支持量表,各项负面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反向计分)×负面事件影响程度(反向计分)×支持来源数量×支持满意度/负面事件发生数量。分数高,社会支持高。
结果显示,台湾军人的复原力以从失败中学习比较好,自我掌控比较低,自我伤害行为倾向以社会退缩与抑郁比较高,违规程度比较低。研究说明复原力与自我社会行为倾向明显负相关,其中整体复原力与自我社会行为情绪最高负相关。说明士兵复原力高,自我伤害行为倾向低。6个保护因素与自我社会行为倾向负相关,其中有效沟通和自我接纳与自我伤害行为倾向负相关最高,也就是当个人愈能够接纳自我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其自我伤害行为倾向愈低。迎向挑战投入生活,与自我伤害行为倾向负相关,说明个人倘若面对生活时愿意敞开心胸,主动面对生活挑战,为生活投入热情与意义时,其愈不会产生自我伤害的行为。弹性妥协与自律是指个人具有弹性调整目标以稳定自我情绪的能力,当一个人这个复原力好时,产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可能性低。蔡宜玲提出,能够降低当事人自伤意念的复原力包括情绪调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正向积极信念,对未来具有目标导向。因此,如果士兵能够提高自我接纳程度,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弹性思考,正向管理错误,在面临生活压力时,应该可以降低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伤害行为倾向明显负相关,说明经历负面事件时,士兵获得来自家人,朋友,社会支持愈多,满意度愈高,个人的自我伤害行为倾向愈低。因此,当士兵遭遇挫折或者压力的时候,不论内心感受如何,如果他人可以适时从旁支持鼓励,个人发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可能性就低。
研究发现复原力在社会支持与自我伤害行为倾向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个人面临生活压力事件时,同样是处在高社会支持环境中,有高复原力的士兵与低复原力士兵在产生自我伤害行为倾向的有差异性。在低社会支持环境中,个体有高的复原力时,可以大幅度降低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复原力可以展现灵活本领的能力,具有复原力的人能够在环境中恢复元气,在苦难中坚持不懈恢复到健康状态。如果士兵有良好复原力,即使无法获得足够的,满意的社会支持,仍然可以通过个人具有的自我接纳和人际沟通,迎向生活挑战的正向心态,正向管理错误,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等保护因素来应对挫折,大幅度降低自我伤害的可能性。
建议提供士兵情绪支持对象,部队干部对士兵的个人背景(阶级,年龄,教育程度,父母教育方式,家中排列,经济状况,社会经验,交往情况)应该了解,付出爱与关怀,提供士兵情绪支持的对象。收集士兵生活面临的负面挫折事件,追踪支持,能够减少自我伤害事件发生。
建议标准士兵认识和培养复原力,如果复原力比较低的士兵能够平时努力培养提升复原力,特别是有效沟通与自我接纳,迎向生活挑战,弹性调整目标和情绪控制,在个人面对挫折时,能够以更积极态度看待自己的问题,而度过困境使自己生活更好,不至于产生自我伤害行为。部队需要定期对士兵进行心理辅导,增加生命教育课程。生命课程教育中,认识自然界奥秘,探索人物的人生历程,士兵能够更加了解生命意义,面对困难时,学习以感谢代替抱怨,充分认识自己也了解别人,接纳,爱惜生命。培养复原力需要恢复时间和精力,越来越熟练培养复原力技巧,仍然需要经常练习,才能不会回到过去自卑的思考行为模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