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咨询中的移情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8月14日
1895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移情这个概念,他认为移情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重现过去重要的人际关系。事实证明,移情会在潜意识中被激活,就是人们会在对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阈下表征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某个陌生人的推理。在1912年对移情进行了正性移情,负性移情的区别。提出正性移情并非全部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也存在有利和有阻遏作用的两个类型。正移情是来访者把对父母等重要关系中产生的喜欢,崇拜,依赖等好的和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上,而负移情是来访者将敌对,不满,怀疑等不好的负面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弗洛伊德认为的反移情是咨询师对咨询过程和来访者获得情绪的,生理的,认知的反应。拉克尔把反移情区别为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产生于咨询师对来访者自体的认同,是单独构成共情的基础。互补性反移情产生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性幻想中的客体表象的认同。他认为每个移情的情境都会引起一个相对等的反移情反应,反移情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咨询师能够应对反移情的压力,最终能够透过对自己的察觉而使咨询获得成功。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直接与咨询关系,咨询关系相关,当心理咨询的形式由面询变为网络咨询时,移情怎么样?
结果显示,即时文字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通过文字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情绪。可能是因为网络咨询的表现形式有限,所以人们在这种形式下会更加充分而夸张地使用表达情绪的文字,图片。另外,网络的隐匿性会增加双方的安全感,没有直接冲突的压力,咨询双方都表现比较少的防御,表达情感会更加直接,措辞有时候非常激烈。网络心理咨询与面对面心理咨询比较,移情和反移情表现更加强烈。
弗洛伊德认为,病人的移情从治疗的开始就产生了。研究显示,开始阶段就呈现正移情,负性移情没有出现在开始。可能是因为正性的情绪情感更容易表达,负性移情更加深入地反应出来访者早期的重要关系,常常在咨询关系比较深入的时候才能浮现。正移情是治疗必要的背景,负性移情总是需要加以探讨,否则就可能使治疗偏离正轨。一方面与咨询师的水平有关,没有能够很好探讨来访者的负性情绪,未能及时洞察自己的反移情。另外有可能和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有关,网络心理咨询需要更多的咨询次数(一般是6-8次)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当进入工作状态的初期一些负性移情就出来了,来访者的分离焦虑会导致他们宁可过早地结束咨询。
弗洛伊德认为正性移情是完成精神分析任务的必要条件,这种正性移情要么非常强烈,要么被负性移情所取代,当这些发生时有必要对移情进行解释,才能使真正的精神分析工作继续开展。有的咨询来访者开始阶段就对咨询师产生正性移情,中间和结束阶段转变成为负性移情,咨询师试图进行解释,对来访者的童年经历进行探索,但咨询师未能即时化的处理咨询关系,未能够利用移情来理解来访者的内部自体,未能够利用自己的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进行充分共情,导致治疗联盟的建立十分困难,因此对来访者童年经历的探索始终未能深入。
精神分析过去认为,反移情或者是分析工作的障碍,或者是有价值的工具。如果来访者产生了强烈负性移情,咨询师也产生明显的反移情,咨询师没有及时意识并且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处理,反移情成为咨询障碍。有的人认为,咨询师应该利用自己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也就是自己的反移情作为理解患者的钥匙。有的时候,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产生了相应反移情,咨询师及时意识到移情与反移情的发生,并及时和来访者探讨咨询关系,并把自己的一致性反移情作为理解来访者的钥匙,就是共情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