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瘾也是病 治疗可规范

(2013-07-17 08:29:10)
标签:

健康

分类: 医院管理、发表文章

网瘾也是病 治疗可规范

吴剑(国家心理咨询师)

《家庭医生报》201371 24版健康关注

  (选题策划黄萌楣)近日,美国精神病协会首次将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网瘾也是病 治疗可规范、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科主任陶然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正式出版的“DSM-5诊断与统计手册”。这标志着中国网络游戏成瘾标准首次被国际采纳,网瘾被确立为一个新的精神疾病,可规范治疗。网络成瘾害人不浅,如何判断是否网络成瘾?如何戒网瘾?

  网瘾和网瘾倾向难有界限

  自从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既享受信息化的巨大利益,也面临互联网产生的包括网瘾在内的各种挑战。尤其是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快乐的同时,网瘾问题呈现爆炸性的增长,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无数烦恼,也给心理卫生学界提出了重大课题。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

  网瘾(全称为网络成瘾)到底是精神障碍,还是心理问题,甚至连网瘾这个名词也争论不休(如冲动控制障碍、网络依赖)。成瘾行为,也称依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精神障碍的症状。传统的成瘾行为,如毒品成瘾,在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中称物质成瘾,或物质依赖。之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把非物质成瘾也纳入其中,如赌博成瘾,也称赌博癖,或者病理性赌博。网瘾,就是被纳入非物质成瘾中,非物质成瘾是精神障碍诊断的一个国际趋势。当然,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成瘾,不仅需要有成瘾的行为表现,还必须有社会功能的损害,也就是严重程度标准。如果没有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只能称网瘾倾向。一般意义上说,网瘾是精神障碍,是疾病诊断,是医学问题。网瘾倾向是心理问题,是问题行为,不属于医学问题。当然,网瘾和网瘾倾向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连续性过程的不同阶段。

  判断症状及早预防

  人类对精神障碍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痛苦、艰难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类疾病是复杂的,另一方面,我们至今对大脑功能的认识也是极其有限的。疾病的诊断也是动态的、变化的,既有社会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网瘾就是典型。也因为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不断认识,而进行的思考。精神障碍诊断的困难,与生理疾病是不同的,疾病完全可以定量分析,精神障碍只能定性描述,所以称为障碍。

  因此,也引出一个问题,网瘾是精神病?还是社会病?生理疾病有其自身规律,如阑尾炎永远只能是阑尾炎。而精神病(严格称为精神障碍),其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更加密切,其密切程度超过生理疾病。所以,广泛地说,精神障碍也是一种社会病、文明病、文化病。如练习气功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文化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因为气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而网瘾就有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如人类面对互联网的烦恼,网络游戏机服务商的商业道德丧失,网吧的法律管理不到位,学校教育制度的反思,问题家庭和问题的家庭教育等。网瘾是这些社会问题在青少年这个脆弱群体,以迷恋网络这样的行为表现而已。新的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一共有九条,包括:

  1.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戒断症状(易怒、焦虑和悲伤等)

  3.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4.难以停止上网

  5.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

  6.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

  7.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

  8.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

  9.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

  当发现孩子只要符合5条或5条以上标准的就可以判定是网瘾,需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而在25条之间的则属于网瘾高危人群,说明已经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给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影响,因此,这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预防和治疗。

  全面干预戒除网瘾

  戒除网瘾是目前心理卫生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某种意义上说,其困难不亚于戒毒。目前还没有成熟、可靠的网瘾治疗方法,大部分还是采取以下四种方法综合治疗。

  一、健康教育(预防与治疗网瘾)。

  1.加强网络教育,端正上网动机。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不是禁止上网,而是正确上网。

  2.进行舆论引导,树立正确观念;

  3.尊重学生理念,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性格,引导快乐情绪,形成积极思维,建设校园网络;

  4.改善家庭教育,和谐家庭氛围。禁止家庭暴力和打骂行为,有时候,父母需要参与网瘾治疗,效果才能稳定。

  5.研究网络政策,进行游戏分级等。

  二、心理干预

  1.行为治疗 使用计时工具、提醒卡片、强制隔离、重新学习及社会支持等,改变使用行为和习惯。还有行为契约法、强化法、厌恶疗法等。这里需要禁止使用暴力。

  2.认知治疗 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认知。重视认知能力的开发,尊重自我矫正能力,立足调整网络意识,强化体验的认知评价,鼓励参与现实生活,积极设想自我。还有认知重建,自我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激励。

  3.团体治疗 通过团体互动形式,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结果反馈,跟踪强化等,提高他们的矫正信心和自律能力。还有通过知识教育,心理游戏,小组共享,总结反馈等形式,一般数月取得明显效果。

  当然,这些心理干预手段,前提条件必须解决网瘾患者的治疗动机问题。

  三、药物治疗 情况严重患者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因为大多数网瘾患者,或多或少都有情绪问题存在。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剂使用广泛,如果合并心理治疗,治疗效果更好。抗抑郁药大约36%患者有明显效果。抗焦虑药大约58%患者有满意效果。还可以结合中医治疗,辅助物理治疗。

  四、其他方法 适当文化补习,逐步恢复常态。培养兴趣爱好,增加快乐来源。科学生活规律,维护身体健康等。

  此外,还有国内典型的网瘾八阶段治疗法:① 激发患者求助动机;② 客观描述症状,挖掘所有与目前问题有关的意识层面或无意识层面内容;③ 寻找成瘾行为触发因素和维持条件;④ 进一步强化治疗动机,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⑤ 鼓励患者全面看待自我,发掘其无意识的潜在力量,增强其治疗信心;⑥ 调整思维模式,重建认知系统;⑦ 强化良好习惯,恢复正常生活方式;⑧ 建立由患者及其父母组成的互戒小组,使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相互支持、监督,巩固疗效,并为其进一步人格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