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圈子文化
吴剑
2013年6月17日
昨天朋友聊天,我说起现在的圈子文化,针对这个亚文化现象,我需要多说几句话。
圈子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对于大的文化概念来说。圈子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对于正式群体来说。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深入,特别是人口流动性加强,城市社区的形成,独生子女的政策,网络文化的出现,过去的宗族文化,血缘文化,在不断衰落。亲戚,同学,同乡(也是一种圈子文化),这样的亚文化联系松弛。一种新的亚文化形态--圈子文化开始形成,发展。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心理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在这个时代不是减弱,而且加强了这样的需求,圈子亚文化满足了这样的需求。所谓归属感,就是人需要结帮入伙成队,这样才能有安全感,认同感。
网络文化为圈子文化提供了新样式,网络文明,网络社会,网络已经无孔不入,无所不在。许多年轻人,白天,平时可能是一个孤独的野狼,但是在网络上却团队前进,呼风唤雨。身体上很宅,精神上圈子。他们甚至互不认识,不曾谋面,却心灵相通,惺惺相惜。这些就是虚拟圈子文化。同时,网络虚拟圈子文化,也为现实圈子文化提供了平台。
现实圈子文化,就是那些志同道合,趣味相投,情投意合的人群,寻找到共同语言,感情知音。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人类更加需要玩伴。驴友,牌友,酒友,钓友,车友……,只要有一种兴趣爱好,就一定有相似的人群。这样的人群在一起,就形成了圈子。也就两个人之间有了共同点,就容易接近,就可能成为群体。同乡会,同学会,也是这样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就有了共同语言。
这样的圈子文化,有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是难以走到一起,也就缺少沟通内容,玩伴活动。如一些家长会,大家都有子女教育方面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多,关系就密切。共同语言深,关系就长久;二是团队领袖,任何一个圈子需要一个自然领袖,一般也是圈子发起人,领导者,召集人,号召者,也是行家里手,他的影响力决定圈子大小,他的性格决定圈子品质,他的能力决定圈子素质,他的坚持决定圈子长久;三是开放群体,因为缺少血缘文化的天然联系,缺少至少群体的约束力,圈子成员进出比较容易,方便,自由。自由是圈子的吸引力,也增加管理服务的困难,降低了凝聚力;四是丰富活动,成员加入圈子,希望得到一些利益,许多活动是一个人无法进行,无趣进行,圈子就有了吸引力。活动开展多,圈子吸引强,反之亦然。当然,活动需要民主管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没有活动的圈子,就意味着死亡。圈子内部一般实行经济AA制管理,或者类似的管理方法;五是多个圈子,一个人可以选择加入多个圈子,他的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交往朋友,就会如鱼得水。在什么圈子,做什么角色。当然,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就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领袖,有的可能是跟班。快乐就好!六是深度发展,我常常建议心理咨询求助者,增加兴趣爱好,加入圈子文化。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求,但是交往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需要内容,需要快乐。因为在圈子里,可以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产生思想火花,发现商业机会,碰撞爱情美好。一起工作的人产生的感情,跟一起玩乐的人产生的感情,往往比较真诚,故事,幸福。比起什么相亲会来说,趣味多了。
当然,我们也是需要注意,甚至反对庸俗的圈子文化,一些所谓同乡会,同学会,姐妹会,兄弟会等,他们可能是为了一些利益成为圈子,但是他们有时为了自己的圈子利益,不惜伤害别人利益。这样的圈子封闭,极端,诡秘,消极。不是志趣相投,而是狼狈为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