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儿童的情绪调节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2月22日
个体情绪调节的失败会导致临床心理障碍,青少年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是增强抑郁的重要原因。Caprara提出情绪调自我效能感概念,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我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对抑郁,害羞,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成瘾行为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人口的6.34%,其中听力言语残疾人2131万,研究显示聋哑青少年神经质倾向高,心理健康水平低,倾向越不稳定,性格越内向,表现抑郁,情感,心境苦闷,人际交往敏感,不自在,交往中的自卑感。只有个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达到一定程度,个体成年进行情绪调节,或者直接作用于应对行为。
工具使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
聋哑儿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于普通学生,与他们的性格特质有关。聋哑人的人格特质为内向,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与人格外向呈正相关,他们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低。神经质是测量情绪稳定性的指标,聋哑人神经质与内外向负相关,聋哑儿童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其调节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低。
聋哑人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是寻求支持,可能与聋哑人对自身缺陷引起的自信心不足,面对困难认为自己无法解决,常常寻求支持应对。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面临的危险性事件的焦虑,恐惧情绪及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聋哑人的听觉有语言障碍,智力水平受到影响,沟通方式和面对的群体相对单一,使其获得与学习到的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信息比较少,而幻想和否认的应对方式比较多,不善于忍耐。
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越高的聋哑人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和忍耐应对。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表达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使人心境宁静,那么对事情的思考角度就越多。说明表面的忍耐不是不作为,可能是冷静的表现。遇到困难,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当不能独立解决就寻求支持和保持冷静。问题解决和忍耐与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说明忍耐不一定是消极的应对方式。调节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高,聋哑人倾向于采用合理解释和幻想否认的应对。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痛苦情绪,对事情想到的合理解释就越多,幻想和否认的应对是有助于自我保护和减轻压力的。心理压力过大能够增加死亡危险,这样否病心态,可能减轻精神压力。调节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聋哑人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忍耐和发泄情绪的应对,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愤怒情绪,能化愤怒为力量,越能够改变对消极事件或者刺激的认知来减轻负性情绪的影响,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寻求支持和保持冷静,并且适当发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处理应激的方法,消极的发泄情绪应对同样能够解决问题或者倾向于使个体朝向积极自我的方向转变,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都是有价值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