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船
吴剑
2012年10月21日
看到南平市的闽江,就想起来家乡的河流,想起家乡的河流,就想起家乡的船
。
家乡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内河水网地区,人工河非常发达,在那个汽车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船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外婆家东面大约2公里,是一条运河,名叫马丰河,大约有60米宽,运输非常繁忙,常常可以看到小拖轮(家乡叫拖头),拖着10条小船,如同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一般,快乐而缓慢向前。外婆家东面就是小河,与大河不连,河围绕陈家园一圈,好像护城河,洗衣,淘米就用河水。外婆家北面大约200米,是我大外公家,他们家后面有一条河,可以通到东面的马丰河。
小时候,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少,上街基本上靠走路,船在有的人家也是交通工具。在我印象中,我外公的姐姐家,我叫大姑奶奶,他们家有一条小木船。我的大姑爹爹(我们家乡叫爷爷,为爹爹,外公也是这样叫。叫自己的父亲为爸爸,当然城市大多数这样叫,有时候,农村叫父。)就会撑船。大姑爹爹姓施,他的儿子,我叫施学俊,我叫表舅舅,他的孙子叫施根山,跟我年龄一样大,他好像还有一个女儿叫施学兰,我在家休息期间,还给看过病。我在外婆家生活的日子,我唯一怕的人就是大姑爹爹,他高大,粗黑,吼起来的声音低沉,我就是怕,不过他人很善良。
很小的时候,我跟外婆一起坐上大姑爹爹的小木船去街上,我跟外婆坐在前面,大姑爹爹站在后面撑着小船,我好奇极了(船是方头的)。船为什么不会沉?船为什么不会进水?当然,我看到我怕的人,不敢问什么。河水很清很清,竹篙撑起船,船前进带出白色的浪花,很好看。两旁河边的芦苇非常茂密,里面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我用小手去玩水,常常就被外婆说上几句。河上没有什么船,更没有什么人。最多遇到一个nan泥的船(家乡那时的农肥,是没有化肥的,靠的是农家肥,有时候在河里捞出淤泥,也是很肥的)。小镇离开外婆家就10多里路,后面的事情我就忘记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跟在镇上的母亲一起生活。小镇在县城的西北方向,没有汽车交通,去县城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机器船,每天是凌晨出发,晚上可以到县城,次日回来,大约60公里左右,停10多个地方。
后来,小镇挖了一条新河,码头就换了,在医院门口。船的路线也换了,过去在县区域南部走(我写太太文章说的地方),后来走北部,经过我洋口老家,也经过外婆家,现在小镇还有码头,已经废弃不用了。机器船是木头的,前面是驾驶台,后面是机仓加生活区。客仓可以装40人左右,客仓上面是装货物的。
每年暑假,寒假,我们都坐这样的船回老家,老家的人来这里,也是坐船。因为我母亲跟船上的人很熟悉,所以方便许多,有时候可以不买票,或者提供生活方便。一路上,看看沿岸风景,当然没有照相机。偶尔靠码头,可以上去看看。船到我外婆家,那里不是码头,船老大还是帮助靠岸,我们顺利上去,千恩万谢的。我学游泳,也是在这条船旁边学会的,因为傍晚,船就靠在医院前面的河旁,那里也是医院的人洗衣服的地方,夏天我们就在那里学习游泳,学抓螺丝。
当然,现在汽车越来越多,甚至包括私家车。机器船太慢,已经早淘汰。内河航运因为成本低,运量大,仍然有一定地位。现在船舶也是越来越大,甚至私人也有运输船,我的一个堂兄也曾经搞船舶运输,结果失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