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孤独感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10月13日
孤独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主观心理感受或者体验之一,是一种不愉快的并且令人痛苦的感觉,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概念和分类。尽管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的学者对孤独感进行研究,目前仍然没有被公认的关于孤独感的定义。弗洛伊德首次使用孤独感,认为当个体感受到孤独后,个体内心体验将会发生改变。有的人强调主观愿望与现实实际的差距导致孤独感的产生,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受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的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有的人强调主观感受,黄望庭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一般认为孤独感有3个特征:1、孤独感是由于个体感知到社会关系缺失引起的;2、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有别于客观的社会隔离状态;3、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体验。孤独感的分类,有的人提出分为社交孤独与情感孤独,认为社交孤独强调客观,与可以获得的社会交往缺失有关,情感孤独与主观上个人感知到的情感缺失有关,这样的缺失不能简单地用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所填补。有的人认为孤独感分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暂时性孤独,长期性孤独强调个体长期感到缺乏令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情境性孤独是与个体资源的人际关系变化及社交环境有关,暂时性孤独和情境性孤独都与环境变化有关,是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如果个体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两种孤独就转变成为长期性孤独。有的人分短期状态性孤独,长期特质性孤独,前是因为环境决定的。
测量工具。有单个自我报告形式的测量,有多条目的测量,包括一维,二维,多维。
老年人孤独感的发生率和分布。调查显示安徽省农村社区老年人的78%有中重度孤独感,芬兰的老年人孤独感为37%。孤独感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孤独感在青少年期最高,成年人下降,老年人增加,孤独感与年龄呈现弱相关,在年龄大的人呈现强相关,这些可能与老年人人际关系的丧失有关,如配偶和朋友的去世,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慢性病高发使社会联系减少。还可能与老年抑郁,老人大脑功能异常有关。老年女性孤独感高于男性,与女性平均寿命长,更容易来自丧偶的影响有关。也与男性更可能隐瞒孤独感,使孤独感被低评估。孤独可能被理解为不好的,甚至不被社会欢迎的负面体验状态,容易使社会认为其关系不足而否认孤独。因此直接心理测量可以减少孤独感的报告率,间接方法才能真实。婚姻状况不稳定是老年人孤独感的危险因素,单身,丧偶,未婚老年人的孤独感高,因此稳定婚姻可以预防孤独感,因为稳定的婚姻使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城市老年人的孤独感高于农村,因为城市社区老年人往往被家人,朋友,邻居忽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多。
老年人的孤独感相关因素。抑郁是一种与孤独感经常同时出现,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相关系数0.4-0.6。抑郁和孤独是两个独立概念,孤独的老年人往往伴随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的个体不见得出现孤独感。因此孤独感可能是抑郁症的原因,抑郁症不是孤独感的原因。老年人的孤独感与获得的社会支持负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控烟有效预防孤独感发生,缺乏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密切相关。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是孤独感的危险因素,男性更加明显。空巢期的老年人因为比较低的社会支持,经济收入,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并且孤独感与主观社会支持关系密切,与客观社会支持关系一般。低社会支持是孤独感的危险因素,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整合程度,帮助其发展新的社会关系,更好使用已经有的社会关系,可能有助于减轻老年人的孤独。躯体疾病与孤独感相互作用,孤独感可能增加躯体疾病发生率,另外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因为躯体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体验到更多孤独感。慢性病的发病个数是老年人孤独感的危险因素。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