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孤独症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7月18日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是一类发病于儿童早期的广泛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包括典型孤独症,rett综合症,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症,未分类的广泛发育障碍。Asds在美国儿童的患病率1%,我国大约有患者400-1000万人。目前孤独症的发病精确机制不明确,主要推测与遗传因素(致病基因突变等)和环境因素(产前病毒感染,父母生育年龄偏高)的共同作用有关。在治疗方面,现阶段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目前没有有效的特异性方法。孤独症在患病率上存在明显性别差异,性激素在人类大脑性别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性别分化。人类的性别分化表现多个层次,生理层次,心理层次,行为层次。男女两性在心理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表现。如童年期男孩子往往喜欢汽车等机械类玩具,倾向于对玩具的组装拆卸,女孩子往往喜欢娃娃等玩偶类玩具,倾向于与玩偶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角色扮演。成年以后,男性一般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空间识别和工具制造等方面更有优势。女性一般在语言应用,社会交往,情感解析,教育护理等方面有优势。
造成心理行为模式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除了生物学因素外,可能受到抚养方式,成长经验和性别认同的影响。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心理学家对出生24小时的婴儿进行观察,发现男婴更多注视机械移动体,女婴更多注视面日。猴子也是这样,雄性喜欢玩具卡车,雌性喜欢玩具娃娃。
Baron-cohen提出心理性别差异的共情化-系统化的es理论。共情化又是同理心,是指辨识他人心理状态并反馈以恰当的情绪,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做出合适的反应。系统化是指分析系统的运行规律,以预测系统行为并推断支配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规则。男性系统化高为s型,女性共情化高为e型。
孤独症行为与大脑雄性化。孤独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暴力4:1,而asperger综合症的比例达到11:1,。这样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也见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dhd,抽动秽语综合症等其他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孤独症行为的雄性化特征。Asds往往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行为。说明在性别分化上女性优势行为的障碍和共情化能力下降。Asperger综合症患者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但是语言正常,智商正常甚至高于常人。As患者表现明显的共情化能力降低,系统化能力正常或者增强的特点。这些患者特点是s型,行为上多表现女性优势行为障碍,男性优势行为正常或者增强的现象。呈现极端化的特点。
Emb理论认为孤独症症状是一种大脑过度雄性化的体现,与e-s理论对应,是胚胎雄性化。正常男女两性呈现神经解剖的群体差异,孤独症患者呈现极端雄性化的特点。一般情况男性大脑大于女性10%,主要是白质增加的原因。孤独症是全面增大,并且白质增加异常。女性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高与女性,在孤独症更加明显。心理认知水平上,也是极端雄性化。
性激素与孤独症发病的关系和机制。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患者因为暴露高水平雄性激素环境,出生有更高孤独症。其他雄性激素异常增高的多囊卵巢综合症,妇女多毛症等,孤独症女性也是高。孤独症的男性不仅青春期提前,雄性激素增加,女性孤独症月经推迟。男性食指与无名指长度比例低,孤独症的患者比例更低,说明孤独症儿童生前可能暴露在高水平雄性激素环境中。
雄激素和雌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雄激素对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等。单纯的遗传因素只占孤独症发病原因的37%,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占55%。说明独立于基因变异等dna序列改变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雌激素和雄激素可以对多种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控制。还可以影响某些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