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的抑郁症状情况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6月6日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速度和数量发生巨大变化。流动人口是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所谓人户分离。排除旅游,上学,探亲,访友,从军等。这样的迁移和流动使社会环境,劳动生活习惯,职业适应性,人经济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态度,意识,行为的改变。流动人口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城市生活中处与边缘性地位,承受着对城市文化的适应问题,其内心渴望追求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面对沉重的家庭责任和工作压力,生活单调,与家人分离,劳动报酬不合理,工资拖欠,城市中部分人的歧视等情况,难免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心理问题。因为流动人口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在城市中往往从事工资水平比较低,工作时间比较长,职业危险比较高的工作,加上生活条件差,缺乏健康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风险人群,移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风险高于本地居民。
无锡市的20-25岁女性流动人口抑郁症状为34%,北京市为23%。去年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为60%,常见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发生率大约在18028%。
研究对象是北京市流动人口,住留一个月以上,没有北京市户口。北京市流动人口集中在就在于,住宿餐饮业,公共场所服务(洗浴,美容美发),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调查一般情况,劳动就业情况(职业分布,就业年限,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工作环境存在有害健康因素,工作场所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健康危害因素认识,职业安全培训和健康相关培训情况)。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
结果显示,男性抑郁症状17%,女性为16%,男性发生抑郁的危险是女性的2.3倍,与过去不同。过去调查的是抑郁症,是临床的诊断。男性抑郁症状高,可能与男性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家庭社会给予男性比较高的期望值,心理压力高于女性,受社会传统影响男性需要表现更加坚强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男性压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男性面对抑郁情绪时更倾向于采取沉默或者愤怒等消极情绪调节方法,这样进一步加重抑郁。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抑郁产生的重要因素,女性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往往多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得倾诉和求助对象。
流动人口中,年龄小于25岁的,抑郁状态最严重得到21%。作为第二代流动人口,他们的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比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比较强的维权意识。进城市不再是追求经济目的为主,他们更多是出来学技术,见世面,历练自己并且逐渐融入城市。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城市社区,并且期望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跟,安家落户。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和长期城乡分离的后遗症发挥作用,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使他们处在游离于城乡体系之外的尴尬情境中。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及世俗的偏见,异地就业的去年流动人口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文化中,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着边缘人的身份认同危机。让他们更加感到孤立,歧视,敌对,如不走出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心理症状,自卑,自傲,抑郁,自私,孤立无助,固执等。所以城市青年流动人口的抑郁症状更加明显,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发现和干预,往往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出现各种各样违法乱纪行为。
未婚抑郁症状的发生率21%,是已婚的1.9倍,婚姻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保护性因素。不同职业,工作环境中存在有毒有害因素,主动寻求健康知识和抑郁状态检出率有关。餐饮业的抑郁检出率最高,而危险程度更高和工作环境更艰苦的从业如建筑业却不明显,原因可能是餐饮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小,建筑业虽然工作环境危险恶劣,但是从业人员年长有阅历,背负家庭和社会责任,面对工作压力心理抗挫折能力比较强。青年流动人口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存在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调节问题,存在与恋爱,婚姻和性有关的问题,青年流动人口比年长的对生活有更多要求,更渴望融入城市文化中,产生更大的压力,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心理平衡更加容易破裂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状态在职业人群的发生率30%,不同职业影响抑郁情绪。工作环境存在有毒有害的职业危害抑郁有影响。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逐步改善劳动条件和增加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止职业病,预防职业中毒和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工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流动人口开展综合干预,告知职业危害事项,劳动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和心理认知水平,并且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