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人心理与康复初探
(2011-11-23 08:32:19)
标签:
福建省宋体血液流变学进行口眼歪斜健康 |
分类: 心理卫生、阳光心理 |
中风病人心理与康复初探
杨家茂 福建省邵武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中风 心理康复 临证经验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内伤是中风的主要病因。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紧张对于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影响极大。随着人口老龄化,中风发病率逐渐增多。中风病人的心理因素对其预后转归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康复已经成为治疗中风的方法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现将我们临床粗浅体会,初步探讨如下:
1、病初急重 救生保全怀爱心
中风发病急,病势重,致残率、死亡率高,令人恐惧。一旦发病,除了生物学上的改变外,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很多病人(除神志昏迷者外)往往意识到自己病情危重,求生欲望强烈。能不能生存,有没有危险是患者及其家属最担忧的事情。人们往往忘记了服药、饮食及正常的生活,不厌其烦地询问医护人员。这时人们的任何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病人以很大的影响。医护人员的一句“有救”或“没希望”的话,往往成了“圣旨”和“绝对真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烙印,甚至影响到终生。因此,从一开始,医护人员就要怀着深厚的仁爱之心,沉着镇静,胆大心细,积极抢救病人生命,并尽力保全患者的各种生理功能。言语要亲切和蔼,动作轻柔准确,工作应有条不紊,给病人以热情的安慰,帮助他们树立必救能愈的信心,使患者及亲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不焦虑、不恐惧、安心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即使病情危重,也不宜在病人面前谈论,任何没有希望的语言和表示都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可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方式向病人亲属或单位领导说明病情,告诉他们:中风虽然急重,在目前医学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是可得生还,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抢救。如1989年12月2日,我们病区收住了一位被家属慌慌张张抬进的女性患者,她神志模糊,颜面通红,口吐咖啡样物,呼吸变深呈鼾声,我们立即进行了紧张而沉着的抢救工作。面对其啼哭的亲属,给予适当的解释。告诉之,这属于出血型中风,病情虽然危重,但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抢救,切不可过于激动而影响病人情绪。由于我们的及时治疗和病人家属的配合,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地度过了危险期。又如,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胃癌术后5年,一日突感头晕眼花,语言塞涩,口眼歪斜,右侧肢体软瘫,在某医疗站检查血压不高,提及胃癌病史,患者自以为是“癌肿转移”,而悲观失望,不肯治疗。家人请我们出诊,经认真仔细的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通过耐心地向病人进行解释和说服工作,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在短短的二个月内基本痊愈,还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2、残差顽难 调护辨治宜精心
急性期过后,中风病人神识逐渐清醒,遗留下程度不一的功能残缺。这时病人一方面为“大难不死”而庆幸生还;另一方面又为丧失工作(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而忧心忡忡,诸如语言蹇涩,口眼歪斜,流涎失音,饮食不便或肌肤感觉异常,肢体无力或瘫痪,二便难解或失禁等等。不但给病人生活带来许多困难,更使病人精神以极大的苦恼。患者要求迅速改善各项功能,康复心切。我们应该抓住时机,细心观察,精心辨证,制订恰当的治疗护理方案,包括针灸、按摩理疗及功能锻炼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解决其思想顾虑,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而进行良好的心理调护、进而提高治疗效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亲属照顾不周,部分病人恢复较慢,效果较差,病人容易消极悲观,情绪低弱,胡思乱想。希望有一种神奇的药物问世而起沉疴,对道听途说的方法也愿以身试之。一旦客观效果与主观愿望相差太远时,则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由此厌世而自绝。这种“因病而郁”的情况若不解除,造成恶性循环,势必影响治疗,所谓“因郁而病”也。对于这种心理状态的病人,单凭几贴药或几项护理操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此,心理护理就更显示其重要性,我们可以请已治愈或好转的病人前去现身说法,和其亲属一道,对病人进行具体的帮助、体贴,精心护理,而不能责难、埋怨、厌烦。否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病人的每一个细微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让病人感到恢复期能恢复,后遗症可克服,则治疗效果能显著提高。如1977年笔者治疗了一个76岁的汪姓五保户,出血性中风经平肝熄风、泻火凉血等治疗,神识已清,二便通调,遗下左侧偏瘫,悲观忧虑,疗效一度缓慢。经认真分析,予以柔肝补肾,解郁通络之方,并及时通知单位领导,派出专人护理,结合针灸、功能锻炼,再请另一中风愈后病人前往探望,稳定了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终于得痊。这样“以神促形”功能恢复更快,“以形促神”达到形神结合,互相促进,对于中风病人的症状改善,功能恢复具有很大的作用。
3、康复延年 摄生怡养有恒心
中风恢复期或基本痊愈后,病人刚开始往往谨小慎微,盲目禁忌,担心复发,饮食过于简单,生活甚于单调,必需的营养不敢进食,必要的活动也不敢参加。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而导致体质日衰,心境郁闷,生活无趣,得过且过,悲观失望,使“神摇则形摇,神衰形更衰”,肢体等功能又回复到原先残缺的水平。部分病人则喜乐过度,忘忽所以,狂饮滥食,盲目进补,生活散慢,满不在乎,不守禁忌而导致再次中风或引起他病。这两种心理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都是不利的。作为医护人员,不但对医术要精益求精,更要掌握心理疏导的艺术。有的病人经过安慰、鼓励后可以配合治疗。但时间一长,又易反复,再度出现悲忧或厌烦之情,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苗头,随时给予心理护理。要仔细而具体地告诚病人应该有规律,定期地进行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检查,及时调护和治疗。饮食要富有营养,锻炼方法要动静适当,寒温得宜,不暴躁,不自悲,心宜静,体宜动,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太极拳、气功、书法等有益身心调养,经过努力是可以康复延年,得享天伦之乐。如邹姓老妪,1976年患中风救治后,听从调治,恬淡清静,遇事不争,目前年逾八旬仍然健在。而另一葛某1975年脑出血已愈,84年因饮酒与家人气恼,导致“心肌梗塞”暴亡。这说明了中风病人的心理调护是很重要的,经过畅情志,慎起居,节饮食,适环境,并持之以恒,是可能益寿延年的。
总之,中风是七情失调导致的疾病,患病之后情志亦会发生强烈变化,情志对于中风的治疗预后及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务人员要从救生保全的仁爱之心出发,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心理变化因人制宜,因情制宜。认识它的特点,掌握它的规律,热情帮助,精心辨治,结合药物、针灸和功能锻炼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不良影响,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况,这是中医心理疗法的一门艺术,也是中医康复养生学的重要内容,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为人民的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讯作者:杨家茂
电子信箱:yjm519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