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11月21日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是一种检验学生知觉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与服务质量的方法,学生知觉到的服务是有益的,有促进机能提升(学校表现,与家庭成员关系,自信提高等),应是评价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满意度的结构研究有两个倾向:一是三因素模型,二是重评价治疗满意度的单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认为青少年满意度由对环境和组织机构服务的满意度,咨询关系满意度,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3个普遍因素组成。无障碍/便利性和成本与服务组织相对应;咨询师能力和与咨询师关系对应青少年咨访关系;需要的满足和有效性对应治疗效果。满意度的单因素观念认为,在满意度3维度中,核心应该是效果满意度,当青少年体验到思维,感受或者行为上的积极改变时,他们会评价心理健康服务是有效的,如果心理健康服务并不促进这样的改变,会认为无用的,不能令人满意。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理疾病治疗的医学模式,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服务全体学生的教育模式。国内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重教育评价,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原则,环境,设备,内容,方法,途径,工作队伍,效果评价。评价方式有督导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评价等第三方评价。主要还是对心理健康工作本身评价,以中学生体验层次的评价缺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全面渗透,心理课程,家校合作。现在网络化问卷调查大样本的可接近性,匿名性,经济性的特点受到研究者青睐,与传统纸笔调查的测量均等性不可知,测量均等性是测量工具或者评价工具实施不同对象或者不同时间点,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均等性。
工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价问卷smheses,核心包括:自我接纳,情绪调节,学校助益,职业辅导,他人关系。主动求助也是标准。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
存在问题,使用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事实上是测量的心理疾病,不是完整的心理健康。Keyes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一个双极模式,心理疾病是消极一极,主观幸福感是其积极一极,二者相互区别,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未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价应该特别考察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联系。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