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时空
心理时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2,192
  • 关注人气:48,9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援助热线自杀干预

(2011-11-15 17:56:40)
标签:

吴剑

北京市

宋体

随访

抑郁情绪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心理援助热线自杀干预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1115

   自杀者在自杀前通常是处于生与死的矛盾挣扎状态中,他们会发出各种方式的求助信号。危机干预热线以其方便性,快捷性,易得性,私密性,经济性的特点成为自杀危机者寻求帮助的一个重要资源和途径。在国外,吴剑干预热线是预防自杀的最早干预方式之一,吴剑干预热线可以降低危机者的自杀想法,降低自杀实施的急迫性并且可以改善抑郁情绪。危机干预热线对危机者自杀意念强度,绝望感及精神痛苦程度有即时的干预效果。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于2010年由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升级而来。面向全国,每星期24小时免费咨询服务。到现在已经有13万人次。咨询师都是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的督导机制,质量评估标准,管理制度保证质量。每个来电时间50分钟左右,进行录音,电话连接以后告诉热线服务范围,录音目的。有抑郁情绪及自杀危险评估模块,高危随访,告诉随访目的。

   高危来电标准:有自杀计划近期可能实施(72小时);有自杀计划即将实施(24小时内);2周内有自杀行为;来电前或者接电中刚刚实施自杀行为。高危来电占电话热线咨询的0.9%,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29,平均教育年限12年,未婚为主,过去有明确精神科诊断的多,其中抑郁症为主,过去有自杀史的一半,亲友自杀的一半,再电话心理咨询的一半。

   工具使用,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自杀危险评估量表。分无抑郁情绪,轻度抑郁情绪,重度抑郁情绪。回答有没有自杀意念,有没有自杀计划(时间,地点,方式,可行性),自杀史,自杀未遂次数。自杀危险程度评估:无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无自杀计划,有自杀计划近期不会实施(1星期),有自杀计划近期可能实施(72小时内),有自杀计划即将实施(24小时内),2周内有自杀行为,来电前或者接电中刚刚实施自杀行为。后4为高危行为。评估其他危险因素:严重生活事件,严重急性生活事件,亲友自杀史,未来生活绝望程度,是否担心受到他人攻击,是否遭受性虐待和身体虐待,是否一个月内有物质滥用,是否有严重躯体问题。并且进行感情支持鼓励,必要的干预。

   结果显示,自杀高危人员中女性60%,可能与国内女性自杀未遂高于男性,女性自杀高危人员更加倾向于热线电话求助。自杀高危人员来电高峰时间是下午4点到晚上12点,心理咨询需要人员安排的时间。一半患者过去有求助精神科历史,有明确诊断,其中抑郁症为多,抑郁症是自杀未遂的最相关疾病,精神疾病是自杀未遂的第二原因,大部分处在重度抑郁情绪中,因此对抑郁症和重度抑郁情绪的来访者需要高度重视,需要进行危险评估。热线服务是有限的,应该建议他们求助专业机构,及时就医。50%有自杀未遂历史,40%有亲友自杀行为。81%的来访者做了3次随访,随访以后自杀危险程度下降。自杀危险程度下降的原因:与危机特点有关,危机是有时限性的,是暂时失衡,并且人自身有复原能力,所以,及时的干预帮助来访者度过危机,危机和自然缓解;通过与热线和来访者的良好信任关系的建立,信任关系本身就是很好的干预效果;热线随访对危机者有一种牵挂和关心,这些是他们非常渴望的,是促使他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热线是即时干预主要是专注于当时自杀风险的干预,专注于生命安全的保证及即时情绪的舒缓和安抚,很少时间和机会进一步探讨与自杀相关的事件分析和处理,随访以后自杀危险程度下降,可以进一步探讨生活事件和精神问题。自杀者通常认为他们遇到的问题给他们带来负性情绪和感受是无法改变的,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忍受的。自杀是一种结束,摆脱或者逃避痛苦的方式,也是对生活妥协的自毁方式。随访可以帮助他们改变看法,摆脱自杀意念,因此随访是可行的,必要的。

   有的来电者随访中断原因有电话中断,没有国定电话,没有按时进行,拒绝随访的5%,低于国外。与随访坚持随访目的有关,随访也是热线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科研。国外未完成随访的原因:自杀意图高,无助感更低,热线急救措施,没有给予转介。热线即刻干预后自杀危险程度变化不是影响随访因素。未完成随访中52%有工作,研究发现在业是自杀危险的保护性因素,工作是反映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完成组67%再次热线电话咨询,说明他们对热线的信任,主动求助动机强,比较容易配合,效果不错。自杀高风险的常常求助心理援助热线,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需要掌握自杀的特点,能够及时做出鉴别,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随访干预,能够把他们的自杀风险降低到最低,帮助他们度过自杀的危机时刻。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