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职业哭丧人

标签:
中国宋体《参考消息》哀悼文化杂谈 |
分类: 幼稚观念、森田疗法 |
说说职业哭丧人
吴剑
2011年6月25日
。
亲人去世,表达哀悼也是人之常情。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哀悼文化,我过去说的死亡文化。搭灵堂,摆花圈,烧纸钱,放哀乐。亲人披麻戴孝,他人上门悼念。瞻仰遗容,慰问亲属。然而,后来的部分就越来越民间,庸俗了。哀悼需要金钱,需要礼品,需要吃喝,需要麻将。亲人痛哭流涕,他人欢声笑语,好像不和谐,大家说正常。以后就是请和尚,上道士,邀乐队,迷信色彩,乌烟瘴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有的人说,这样可以使死亡的亲人不寂寞,有的人说这样可以体现活人对死人的尊重。
现代社会,家庭工作社会化,辛苦劳动职业化。喝喜酒没有客人,有的人为了排场,请了一批吃客。办丧事没有哭丧,有的人为了气氛,请了高明职业哭丧人。虽然哭丧人水平很高,但是给大家一个滑稽、可笑的感觉。可以理解,现在人的感情麻木,哭起来不容易。可以理解,如果亲人去世,哭得死去活来,其他事情也是做不了。可以理解,办丧事的气氛越痛苦,其孝心昭然若揭。但是,好像这样的哭,使人没有痛苦、伤心的感觉,甚至产生虚伪、做作的表演。使人有理由怀疑亲属的真诚,哀悼文化的堕落。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一个文化就是哀悼文化,死亡文化。整齐划一的墓地,一丝不苟的墓碑,黑色衣服,黑色墨镜的亲人,严肃,神圣的牧师,几句《圣经》的话,显得隆重,庄重。与东方死亡文化,全部白色衣服,全部吹拉弹唱形成天壤之别。也许,中国文化受到道家影响,庄子亡妻故事的熏陶。我认为,中国的哀悼文化,死亡文化还是有提升空间,在文化巨变的时代,需要规范,需要倡导。
当然,职业哭丧人这个文化倒是很有意思。说实在话,许多人哭的水平还是差不少,北方人强于南方人,农村人强于城市人,女性强于男性。也许与北方女性跳大神差不多。那里的哭丧文化与二人转,说唱艺术差不多。所谓职业,就是能够按照要求,管理情绪。就象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医生一样,上班看病人的情绪,不会受到婚姻家庭情绪的影响。职业哭丧人不仅不受到影响,而且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的哭非常职业,象真情实感一样。另外加上一些职业一样,把到死者的套话文稿,完整说一遍,亲人和他人就满意了。然后拿钱笑眯眯走了。一般人想起来,确实是不容易的职业。当然,越是不容易的职业,收费越高,高手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