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4月7日
信任是一个极其重要及复杂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如人格特质论,关系模式论,理性决策论对其进行定义和研究,信任产生于人际的相互依赖,以情感或计算为基础,收益与风险并存。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为,在考虑寻求专业帮助或者寻求专业帮助过程中,求助者基于对心理咨询机构从业者能够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一种保障感。信任的基础不同,信任分:情感基础信任,认知基础信任。情感基础信任是双方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相信对方的行为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从而给予的信任。认知基础信任是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对对方的可信性做出推断后给予的信任。Mcaiiister编制的信任量表,可信度包括能力,诚信,善意。在咨访关系建立前,当事人信任可能主要是以间接信息为基础,针对整个行业的认知的信任,而在建立以后,就可能以情感基础信任为主。
由于信任本身是一种对人际互动中风险的预期,信任度的高低对当事人的消费行为决策及服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还影响人际关系中互动,进而影响组织内部的绩效。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项服务活动,面向大众的心理咨询还是一项消费活动,它服从消费中的一般心理规律,从这个角度看,信任对当事人购买心理咨询的意愿和行为决策,以及服务满意度都有极大的影响。心理咨询中的关系是一项合作关系(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一起工作,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咨询的绩效也可能受到信任的影响,准确说,由于心理咨询的服务特殊性,整个服务过程都离不开信任,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中对真诚,同感,理解等问题的强调,目的就是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所以信任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巧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影响因素。
研究中,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主要表现是:诚信可控性(包括具备保密能力,意愿,遵守承诺)--求助者认为它会不会对我负责—知觉对方行为倾向性;善意(咨询过程感觉安全舒适,感觉工作人员对之间怀有积极情感)--求助者认为它是否真的乐意对我负责—对我持有积极情感;从业者能力(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求助者认为它有没有能力对我负责;行业规范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求助者认为心理咨询行业整体规范成熟,有多少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服务,受到损害时能够寻求补偿。
讨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主要是表现:诚信可靠,从业者能力,行业规范性,善意4方面。诚信可靠是求助者知觉到心理咨询师的行为倾向性是否具备保密能力,意愿,遵守承诺;善意意味着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知觉到安全舒适感,工作人员对自己是否怀有积极情感;从业者能力是求助者知觉对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业规范性是求助者知觉到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增加了行业规范性,是因为在心理咨询关系建立前,当事人信任主要是以一种以间接信息为基础的认知信任(通过媒体或者亲友的经验得到关于心理咨询的信息,并对信息可靠性进行分析确认后的信任感),在咨访关系建立后,才以情感基础信任为主导。在缺乏近距离接触带来的信任感时,规范性(制度保障)是个体信任感的主要来源,人们对品牌的普遍信任就是代表。
研究发现,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经历的大学生,在善意和信任上更高。心理咨询过程是当事人与咨询师一起工作,解决当事人问题的过程,咨询师的真诚,理解,提高了求助者的善意和信任度。在行业规范上,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大学生低与没有经历的大学生,原因可能是大家对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混乱是有共识的,而且了解得越深,认识得越清楚。但是这些没有降低他们接触心理咨询后的感性认识,能够弥补行业规范性不足的忧虑。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