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劝阻不要酒后驾驶的只有45%
--酒后驾驶发生率及因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3月2日
道路交通伤害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地造成死亡和伤害的
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我国平均每年有24万人死于交通伤害,是造成意外伤害的首要因素。在世界上,除了少数禁止酒精消费的国家外,酒后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和交通伤害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道路交通调查中,通常以血液酒精含量来判定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体内循环信用中酒精含量可通过少量的血样或尿样测定,或通过呼气分析。血液中酒精含量与呼气中酒精含量有准确的一致性,并且方便测量,因此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呼气酒精测试仪对驾驶员进行现场检测,以判定其是否酒后驾驶。体内循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用血液酒精浓度值bac描述。研究显示,酒后驾驶与非酒后驾驶的驾驶员相比,随着血液酒精浓度值的增加,卷入交通事故风险急剧升高。路边随机调查是客观估计酒后驾驶发生率的科学方法。科学开展有关酒后驾驶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确切的酒后驾驶发生率,探讨酒后驾驶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酒后驾驶行为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2004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处罚。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调查结果,酒后驾驶发生率在4-7%之间。用于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酒精浓度测试型号为韩国生产的数码CA2000。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局于2004年颁布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国家标准,将检测的BAC值划分为4类:无酒后驾驶行为BAC=0mg%,低浓度酒后驾驶行为BAC<20mg%,饮酒驾驶行为20mg%<BAC<80mg%,醉酒驾驶行为BAC>80mg%。本研究将酒后驾驶定义为驾驶员驾驶机动车时BAC>0mg%。
调查驾驶员平均年龄37岁,男性89%,女性11%,职业驾驶员26%,非职业驾驶员71%,无驾照驾驶员3%。驾驶汽车的97%,驾驶摩托车的0.4%,驾驶卡车的2%。酒后驾驶3.7%,BAC最高值280mg%,其中饮酒驾驶2%,醉酒驾驶0.7%。酒后驾驶夜间比日间高(1.5倍),男性比女性高(女性为0.2),45-54年龄段比较高。未固定安全带比固定安全度的高(固定的为0.7),驾车距离10km比10km以上高,有饮酒习惯的比无饮酒习惯的高(4.1倍),过去3个月有酒后驾驶的比无驾驶历史的高(2.8倍),认为少量饮酒后对驾驶机动车无影响的比认为有影响的高(有影响的为0.6)。车上载有乘客的驾驶员发生酒后驾驶的危险性是无乘客的1.4倍。
研究使用的酒后驾驶定义BAC>0mg%,比国外BAC>50mg%值低。但是我国的酒后驾驶发生率仍然低于国外研究结果,虽然最高饮食文化最,席间以酒助兴几乎必不可少,但是驾驶员饮酒的比例仍然比较低。不同的地区劝戒酒后驾驶的比例也是影响发生率。酒后驾驶在男性比较高,虽然男性驾驶员比例高,但是男性酒后驾驶比例仍然高,与男性饮酒频率更高,更多地倾向于冒险行为有关。研究显示,酒后驾驶主要发生在20-45岁年龄段,明显高于20岁以下年龄段。酒后驾驶安全带固定低,可能与固定安全带的驾驶员安全意识比较强,发生酒后驾驶的可能性比较小。另外饮酒行为降低固定安全带的行为。过去研究大多数酒后驾驶造成事故中,车上无乘客的65%,一个乘客的22%,本研究车上有乘客,更可能酒后驾驶,原因可能与乘客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在承认饮酒的驾驶员中,有他人劝阻不要酒后驾驶的只有45%。另外,我国文化中,驾驶员独自饮酒的比例可能性比西方低(中国人喜欢集体饮酒,西方人喜欢独自饮酒)。有酒后驾驶行为的驾驶员比其他驾驶员明显对酒后驾驶行为抱以宽容的态度,并且大部分认为少量饮酒对驾驶无影响的,或者能够更好进行驾驶。可见公众对酒后驾驶的危害性仍然没有充分认识。酒后驾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交警部门也在采取手段控制酒后驾驶行为,建议在严格执行法律的基础上,仍然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项目,使公众充分认识到酒后驾驶危险性,以改变公众对酒后驾驶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将有饮酒习惯的中青年男性驾驶员作为预防酒后驾驶的重点人群。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