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躯体化障碍的思考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2月18日
躯体化障碍是常见是心理问题,也是比较难以识别的心理。
就是用躯体化形式,把心理问题表达出来,扭曲下去,制造成功。
心理压力在我们社会,我们身边无所不在。当压力持续时间足够长,程度足够重(就是超过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这些就因人而异了),就容易出现躯体化问题。往往一次性,强烈的心理挫折,我们比较容易识别,而长期的,隐蔽的压力就不容易识别了(容易识别的压力,往往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对婚姻,感情,性爱的心理压力,人不仅不能识别,甚至还否认这些压力,因为承认这些压力,就有道德压力。人一般喜欢把道德痛苦,转变成为疾病痛苦。
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人出现精神紧张,神经兴奋,而且是持续性的。这些本来是人的功能性变化,是人自身为了应对压力产生的本能反应。就象一个小白兔旁边,出现一个老虎,小白兔为了保存自己,需要紧张起来,兴奋起来,为了逃跑,为了斗争。如果这个老虎一直在那里,小白兔一直本能逃跑,问题一定出现。人也是这样,本来精神紧张是为了应对挑战,如果紧张因素持续存在,问题又不能解决,躯体化障碍就出现。就象婚姻一样,婚姻冲突持续存在,改善婚姻也是无能为力,时间长了一定出健康问题。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持续性高度紧张时,并且又不能得到很好放松,休息,恢复时。那些交感神经系统,迷走神经系统,会出现功能性变化。身体出现广泛的,功能的变化,就出现一些不舒服,很难受的感觉。另外,神经系统持续性紧张,也一定处在敏感状态,过敏状态,就象琴弦非常紧张,稍微一弹,声音很响。人身体出现功能性变化,加上心理上的过敏,因此对这些功能性变化,予以关注。问题就进一步形成,加重。
关注身体变化本身也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人在长期心理压力情况下,其心理活动的效率是下降的,功能是扭曲的,看法是片面的。这个关注成为高度关注,强烈关注,这样就会夸张,放大这样的难受。而难受的夸大,放大,又进一步加强关注,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解释,人在心理状况良好时,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当心理活动的效率下降时,看问题就非常执着性,缺少灵活性。非常消极,缺少积极。非常片面,缺少全面。如果对这个本来是正常的功能难受,予以强烈,执着,消极,片面的评价,只能会使这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固定。
有病就检查,就治疗也是一个人在难受时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们知道在持续性压力下出现的难受,是功能性的,不是器质性的。检查没有问题,就反复检查。治疗没有效果,就继续治疗。克服总是失败,就加强克服。这时候,其注意力已经全部由向外界客观世界,转变到向内部主观世界,一心一意克服难受,也就是一心一意生病了。再加上,医生不能识别问题,就反复,错误地检查治疗。医生如果误导,甚至加强这些症状,使其进一步痛苦。
问题没有缓解,可能进一步加强。就是长期这样的功能性难受,使其本来的心理冲突被忽视,被遗忘,被扭曲。就是本来是一个婚姻压力,工作压力的常规性问题,彻底转变成为身体疾病,身体虚弱的问题和压力。虽然道德痛苦可能大大下降,但疾病痛苦大大上升。我们称这些为疾病的加工,扭曲,变形。已经由心理冲突的常形,扭曲成为心理冲突的变形。扭曲变形以后,不仅医生不能识别,家人不能识别,患者自己也是不能识别。道德痛苦超过疾病痛苦,但是疾病的莫名其妙的痛苦(因为没有人能够诊断,能够解释,能够理解,只有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才能解释),又超过疾病明确诊断的痛苦。一个心理压力造成的躯体化障碍就是这样加工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知道这些,患者也是需要明白这些,才能有效治疗。
(2011年9月27日应博友要求谈治疗:一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有许多种类,有健康的,有问题的,有疾病的。有语言的,有行为的。越不好理解的方式,越是问题方式,就是心理冲突的扭曲。心理治疗就是把躯体语言,翻译成为口头语言,把扭曲语言,翻译成为健康语言。如弗洛伊德认为的,把潜意识的冲突,进入意识层次,并且使用现实的方法满足,疾病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心理咨询师就需要解读患者躯体化的语言,转变成为大家能够理解的语言,把潜意识的需要提升到意识层次,使用现实的方法满足就健康了。一个健康的人,能够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需要,没有必要使用疾病的方式认识自己,扭曲自己。什么是心理健康?就是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在不违法的情况下,最大化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健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