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生
(2010-11-30 11:02:43)
标签:
健康 |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生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11月30日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些心理问题中,一些是由认知偏差造成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因为不能让每位同学都喜欢自己而烦恼;有些学生因为不能总是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忧虑……
认知偏差是指有问题的、错误的、不良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会导致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产生问题,造成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情绪障碍。其与认知偏误概念和非理性信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结果的角度,而不是消极情绪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产生情绪问题是认知偏差会导致的结果之一,但却不是必然结果。
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员等第一线工作者得到的反馈来看,存在这样那样认知偏差的学生不在少数。
研究显示大一、大二与大三学生在“外在控制”、“信任缺乏”和量表总分上差异极其显著,在“消极自我”因素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三学生在“外在控制”因素中得分最低,大一学生得分最高。这说明大一学生更倾向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风格, 而大三的学生更倾向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风格。
在“信任缺乏”、“消极自我”因素得分以及量表总分得分上,大三学生皆为最低,而大二学生得分最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有关。一年级是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阶段。新生在入学后因各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对生活环境、学业环境、人际环境等的适应,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即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心理上,他们的自负与自卑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他们为考上大学而感到自负和满足,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人在中学期间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大多数人会失去原来的优势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一部分大一新生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自卑。对大学生年级间自卑分析表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明显比三、四年级学生感到自卑,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二年级是大学生活基本趋于稳定阶段。一年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了学校、老师、同学,基本掌握了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但是,大二同时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碰撞期。调查发现,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在大学四个年级中最高。三年级是发展提高阶段,是增长知识才干,完成学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业发展和未来产生困惑的时期;四年级是完成学业,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定向,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表现出较强紧迫感,忧患意识较强,心理起伏较大等特点。
男女生在“外在控制”和“信任缺乏”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平均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和要求较高,无形中加强了男生改变现状的动力,使其更具有冒险性的认知倾向。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在求职、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歧视有关。男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严重地压抑了女生的积极性和潜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女生对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预期和价值判断。研究发现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女生性格外向,富有激情和幻想,但是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或焦虑感强,缺乏耐力,心理健康整体不如男生。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交通分会学术会议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