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行为问题调查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11月15日
我国的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1985-2000年为6-26%,2001-209为7-34%。研究认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生物学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心理有关,属于多病因模式。
本研究采用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儿童躯体虐待问卷,6项指标为:曾用力徒手打或用力推搡摇晃;用物品打;锁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用绳子捆住使躯无法移动;窒息,烧烫,利器刺伤;罚跪;罚不让吃饭。
结果显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3%,《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20年》中规定的指标为12%。但是相应的有行为问题的问题少年求医率极低,3%。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寄养家庭,同学关系不好和一般,独生子女,近一年遭受躯体虐待,父母有人经常喝酒,居住在城乡结合部,非重点学校和对家庭都与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男生在不同年龄检出率差不多,女生呈现U形,4-5岁比较高,女生6-11岁检出率低于12-16岁,因为儿童期女童生理,心理发育比较早,青春期女性生理发育导致心理,行为,情绪波动。一年内,受到父母用力徒手打或用力推搡摇晃42%;用物品打8%;锁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用绳子捆住使躯无法移动0%;窒息,烧烫,利器刺伤5%;罚跪;罚不让吃饭5%。整体共47%。
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危险因素(婚姻状况分:分居、离婚、丧偶、再婚、未婚。核心家庭是父母与未婚只能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大家庭是三代以上同住的家庭;单亲家庭是父母一父离异或死亡的家庭;寄养家庭是儿童为孤儿,弃婴,其抚养者非其父母的家庭)。研究显示独生子女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这些与过去的研究结论有相同,有不同。考虑到,过去的父母大多数是非独生子女,现在的父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对儿童少年更加溺爱(父母的问题也许更多)。研究显示,城乡结合部的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严重,与其他研究有相同,有差异。这些可能与当前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儿童少年大多数是流动人口,父母忙于工作,而比较少有时间管教孩子有关。
研究发现,过去亲子关系差,父母打骂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显著相关,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躯体虐待导致儿童日后行为问题,情绪障碍,酒药依赖等问题。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