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特征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11月13日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分类系统被视为具有相似症状的同质性疾病,但是现象表现强迫症是一组异源性症状群,可能存在不同临床亚型。大多数分型是以症状学进行的,如存在污染洗涤、伤害检查、储藏、对称秩序、反刍思维5个亚型,每个亚型都有一定差异。发现检查症对伤害责任的认知有夸大过度;反刍思维组对重要性和控制想法有认知夸大过度,同时完美主义和确定性可以预测检查,责任和威胁可以预测反刍思维;检查组的强迫症的执行功能损害明显,对恐惧和快乐表情更加敏感。厌恶感与强迫症,尤其是强迫洗涤关系密切。洗涤与检查为厌恶型强迫症,冲动和反刍思维为焦虑型去欧洲。
研究工具使用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pi-wsur,包括污染洗涤强迫,穿衣打扮强迫,检查强迫,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冲动5类。瑞典大学如果量表ssp,包括躯体焦虑,精神焦虑,应激敏感性,缺乏自信,冲动性,冒险探索,冷漠,社交愿望,怨恨,兴奋性,不信任,语言攻击,身体攻击14个部分。安全感量表sq,包括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厌恶感量表,包括排泄物,性,动物,魔幻思维,死亡,卫生的厌恶6个。
结果讨论。认知理论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是遭遇负性事件社陷入对事件本身,起因,各种不良后果的反复思考当中不能自拔,而不能积极的解决问题。反刍思维组的躯体焦虑,精神焦虑比较高。说明高焦虑可能不仅是强迫症的继发症状,而且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关。反刍组的怨恨大于检查组,检查组大于洗涤组,怨恨与反刍思维和检查正相关,伤害他人和增加的强迫想法和检查行为可能是怨恨,愤怒等敌对情绪的反向形成。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者心理的危险或者风险的预感,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反刍组的安全感水平最低,可能与该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有关。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的过度保护或者遭受性虐待,往往导致成年以后控制感缺乏,进而产生反刍思维,这样的经历往往也是导致安全感缺少的原因,解释了反刍与安全感负相关。
研究显示,洗涤组的厌恶感明显高,检查组对排泄物的厌恶明显高于反刍组和健康组。当然,本研究采取纸笔测量,标准的应该按照图片刺激测量,大多数强迫症患者是高度理智化和情感隔离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往往难以唤起他们的情绪反应,纸笔测量不能完全反应厌恶水平。研究显示,洗涤组强迫症的厌恶感比较高,反刍思维组躯体焦虑和精神焦虑人格特质明显,安全感比较差,他们的心理特征不同,提示三种强迫症存在不同的病理心理机制,临床治疗需要注意。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