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工人的工作倦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10月27日
今年上半年,富士康集团(台资)在深圳市的一家工厂,5个月内发生12起员工跳楼事件,造成10死2伤。相当于全厂数十万员工这个自杀率不高,低于我国的平均自杀率。但是在短时间,同一企业,同一群体,同一地点发生自杀,无疑属于非正常社会心理现象。
12起自杀者的基本特征:男多女少(男8人),年龄较小,都是未婚,教育程度偏低,入职时间短(不足2年,多为首次参加工作),外地户籍(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流水线作业,工作形式和程序单调,加班时间多,工作偏低,业余时间少,生活单调,工友室友陌生来往少,交往活动极少,社会支持缺乏,3例有精神病。造成自杀原因复杂,有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工作-个人匹配可以分析工作倦怠问题。
Maslach认为,工作倦怠并非由本人自身或工作情景单方面原因,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取决于两者匹配程度,就是个人能力与工作要求差距越大,越不匹配,越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个人和组织在工作量、控制、报酬、工作团体、公平性、价值观6方面的不匹配导致工作倦怠的产生和加剧。从自杀者的共同特征看:他们长期从事紧张而单调的工作,机械的工作,经常加班,工作完全缺乏自己控制余地,容易产生工作疲劳感;报酬比较低,生活在高消费的深圳市,日常生活支出以后所剩无几,再给家里寄钱(他们打工的初始主要动机),就需要加班,在生活上更加节约;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同宿舍的不在同车间,同车间的不在同宿舍,入职时间短,难以建立密切朋友关系;即使老乡交往,因为见面机会少,缺乏日常人际关系,谈不上社会支持;文化水平偏低影响交往和应对能力;业余时间少而单调,他们难以享受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丰富、有趣而浪漫的现代生活;作为外来人员,来到高度发达的深圳市,城市同龄人的生活在旁边,城市青年的生活方式,物质丰富,精神世界,使他们向往甚至嫉妒,社会不公平感产生;他们不象父辈那样任劳任怨工作,而面对身边诱惑无动于衷;不公平感使情绪耗竭,使个体对工作玩世不恭;在城市生活以后,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打工目的不再是为家,赚钱,回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我价值,想抓机会,重发展,多赚钱,留城市。结婚生子,成为老板;对他们来说回去是丢面子的事情,他们已经不能接受甚至不能适应家乡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成功观,鲜明时代感,这一系列对未来美好憧憬,与目前大不如意的工作,生活状况形成强烈反差。残酷的现实产生巨大心理冲击,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倦怠产生。因为工作时间短,工作倦怠迅速形成,工作满意度极低。
另外从移民文化看,从一个地区迁徙到另外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地区,因为文化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原来文化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体系,难免受到新文化,亚文化的冲击,导致原来的社会角色削弱甚至终止,形成无形的社会隔离或者半隔离的状态,无疑加重工作倦怠的程度。
工作倦怠带来健康问题,对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广泛损害,我国职业人群的抑郁症状发生率40%,高于普通人群。睡眠障碍与工作倦怠关系密切,严重工作倦怠常常出现自杀观念。工作倦怠有传染性,在员工中传播和蔓延。富士康事件工作倦怠是自杀主要原因。另外3例精神病不能忽视,精神病与工作倦怠相互交叉关系。
对工作倦怠的干预包括个体干预,组织干预。我国企业的外来工状况,受到干预资源,干预成本,外林文化水平,心理接受能力的限制,选择组织干预为主,个体干预为辅。有力的社会支持是消除工作倦怠的最重要手段,尤其来自管理者的支持。在企业普及员工援助计划,建立员工心理援助体系,完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是解决企业员工工作倦怠问题当务之急。加快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步伐,人人享有心理卫生保健,是未来目标。如何引导外来工成功观,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弱化精英教育,强化平民教育,是心理卫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