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越低,心理健康越差
--谈儿童的心理虐待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9月29日
研究显示,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不但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功能和个性形成与发展,而且与成年后的低自尊,人格障碍,抑郁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有关。研究显示,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与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相关。自尊是自我概念的评价性成分,是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高自尊与乐观,成功应对,情绪稳定等合乎社会要求的事物相关。国内研究显示,高自尊的个体有比较高的自我和谐水平,自尊与自我接纳密切相关。情绪稳定性(神经质)是艾森克提出的三因素人格模型,与认知方式有关,与网络社交,娱乐,信息服务偏好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对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被接纳与心理健康之间都起着中介作用。情绪稳定性在中专生的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比较落后,他们的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发生率高于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因为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导致心理健康受损,干预重点不可能是改变过去的不良经历,而是应该寻找可以明显改变的中介因素。自尊和情绪稳定性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说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可以通过自尊培养,情绪管理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能够对当下功能失调家庭提出调整建议。工具是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pan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
结果显示,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越多,成年以后更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低自尊,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强迫。自尊和情绪稳定性正相关,与心理健康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自尊越高,情绪越稳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会在很长时间内对个体抑郁,焦虑造成影响。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伴随着个体成长而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导致个体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受挫,影响整体自尊。作为心理免疫系统存的自尊,其受损必然影响心理健康状况。自尊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就是在负性经历和负性结果之间的作用。另外,自尊的提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另外,情绪稳定性也是中介因素。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通过情绪稳定性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比例大,51%,个体情绪稳定性与后天成长环境有关,心理虐待和忽视给儿童带来不安全的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时刻处在紧张状态,遇到生活事件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容易愤怒。情绪稳定性是个体受到教育方式的影响其产生社交焦虑问题的中介因素。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