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阳光、立足教育、探索载体、促进健康

(2010-06-26 11:17:57)
标签: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追求阳光、立足教育、探索载体、促进健康

--武夷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摘要

2010626

一、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概况。学校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和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福建省教工委、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形成以日常咨询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以课堂教育为辅助方式,以“5.25”心理健康日、新生心理测查和专题心理讲座及各院系对口咨询为活动载体,以各院系辅导员为重要支持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  开展较早,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健康,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的理念。坚持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出版《心曲涟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2、  建立机构,注重教育宣传功能。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育科学系心理咨询室,并合署办公。建立学校分管副书记主持的院系学生管理机构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以教育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

3、  探索载体,积极开展多样活动。2007年开始,每年525日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2010年发展成为心理健康周活动。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方式不断加强,形成校园活动品牌和校园文化风景线。

4、  积极探索,创新心理教育途径。2008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由手工提升到网络普查。目前有专职教师1人,专业兼职教师5人,辅导员中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师6人。个体面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emial咨询。网站建立“心理教育”专页,学生处网站建立心理健康专栏。

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色。

1、  重视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基础数据测查工作。每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形成总报告,上报学校领导,作为学生管理、教育、决策的参考。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给予特别关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科学系主任赵健副教授的“哲学道德与心理”课程。系教育学心理学老师陈秋荣副教授开设课程。

2、  积极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5.25”谐音是“我爱我”,意为要认识作为、接纳作为、体验价值、乐观自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宗旨:加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养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针对性强。倡导大学生感受生命价值,多份宽容,多份感动。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正视挫折,真正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3、  在教育科学系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这是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内容,2010年在教育科学系开展。系主任赵健全,心理室负责人余建林主持的《武夷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环节联动式的教育与实践体系探索和实践》获得武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当然存在一定问题:心理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层次不能满足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需要加强,部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1、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建设。抓紧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工作;坚持行政管理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积极构建三级组织机构,一级机构领导机构就是学校领导小组,制定文件,整合资源,领导工作;二级机构是执行机构,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收集心理危机信息,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三级机构是信息提供机构,学生加辅导员组成,班级建心理委员,宿舍设心理信息员,学生会设心理部长。

2、  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教育厅要求5000人以下学校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5000以上按每5000人设1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纳入教师培养计划,给予荣誉和报酬。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进行经常性培训和讲座。

3、  要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根据“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到10个课时,每系每年至少2次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心理健康讲座每年至少2次。

4、  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建立4条信息反馈渠道,心理普查,心理委员,活动渠道,家长渠道。构建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学校、院系、班级”体系。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定期跟踪,动态管理。建立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如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要避免心理危机引发自伤自毁,伤害他人事件发生,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协调干预方案;及时阻断引起心理危机的人、事等刺激物;建立家长,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监护体系;及时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精神病医院,或者邀请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来校参与干预,保证干预效果。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要制定详细咨询和治疗方案,帮助解除或者降低心理危机状态;及时通知家长,争取家长配合;建立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监护体系,必要时家长监护;要与精神卫生机构和心理专科医院建立快速转诊通道,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介,并且跟踪治疗情况。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精神治疗机构,要解决关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主动介入。如对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要制定详细咨询与治疗方案,帮助解除危机状态,建立学生骨干监护体系,及时掌握心理动态。

http://imgk.zol.com.cn/dcbbs/3384/a3383394_s.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