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评价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2月3日
伦理是规范人们相互关系时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广泛与复杂,伦理道德问题更加突出。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伦理学问题几乎贯穿全过程,心理咨询师在助人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如果不能,那理事长就可能受到伤害。国外对心理咨询的伦理学问题研究比较多,有专门机构约束和处理伦理纠纷。研究发现心理咨询过程中违反伦理的行为主要有:与来访者发生双重关系25%;不胜任的专业行为29%;欺骗性治疗10%;督导问题5%;违反保密原则4%。违反伦理标准和法规的心理咨询就要受到美国心理学会伦理学委员会的处罚,严重的受到指控。
中国的心理咨询正处在职业化加速进程中。各精神病院,综合性医院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门诊,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社会上的婚姻、职业、儿童心理咨询机构。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可以独立开业。但是国内没有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及约束机制,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违反保密原则,知情同意,与来访者发生多重关系的案件时有出现。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和从业者的声誉。
研究对807来访者进行调查,女性57%,男性42%。19-29岁的占46%,未婚为大多数,大专以下的60%,35%的来访者月收入1000元以下。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的1-2次,3-5次,6次以上,各占33%。每次心理咨询在30分钟的49%,60分钟的43%。63%的来访者每次心理咨询费用在100元以下,59%来访者同时接受药物治疗。85%的来访者对正在进行的心理咨询有信心,89%的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胜任工作,16%的来访者评价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会表现不耐烦的情绪,或者向来访者倾诉自己的压力。59%的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作用,局限性。91%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治疗内容能够得到保密。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发生亲密关系的7%,性关系的1.5%,在生活中是朋友关系的18%。79%的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能够按时开始和结束。9%的来访者报告其心理咨询师允许他们在家做心理测验。
讨论情况,89%的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胜任工作,另外的研究认为76%的心理咨询师表示有难以胜任工作的感觉,看来心理咨询师对能力的自评与来访者的评价明显不同。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要求有过高的倾向,追求完美,责任感太强。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专业所长和能力所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所限,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31%的来访者报告,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会讲述自己的经历,研究认为中国有92%,每个有75%的心理咨询师认为,用自我暴露作为治疗技术符合伦理,说明国外心理咨询师比国内心理咨询师更加认同这样治疗方式。
15%的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会表现失望、不耐烦的倾向,诉说压力。每个也发现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会向来访者表达负性情绪,如哭泣,愤怒等。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现实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负性情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知情同意是指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足够医疗信息的基础上,由患者决定同意或者拒绝。55%的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是性质,作用,局限性,标准,费用。另外的调查发现,80%的心理咨询师会向来访者说明这些。这些差异说明心理咨询的伦理意识和具体实践足的伦理行为有不一致现象。我国心理咨询师的知情同意的伦理意识不强。
Pope报告6.7%的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发生过性关系,中国为1.5%。这些与中国的传统医患模式的影响有关。西方临床实践中注重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影响,心理咨询是平等和共同参与的过程。我国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有敬仰的心理,生物医学关系比较强,医患关系是指导合作关系,而不是共同参与,因此发生性关系情况比较少(还可能与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是女性有关)。
研究显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专业关系外,还出现朋友关系,商务关系,更有甚者在临床中主动建立非性的双重关系,并且其中有一些行为明显具有剥削性质。如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借东西3%;向来访者推销东西3%;要求来访者帮小忙5%;其他研究显示,高年资心理咨询师更多认同要求来访者帮小忙(如开车送自己回家)符合伦理。研究显示,一半左右的心理咨询师认为双重关系符合伦理,这些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关系哲学有关,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其他关系,会让来访者感到与心理咨询师的距离更近,心理更踏实。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并且进行了设置,21%的来访者报告他们的心理咨询不能按时开始和结束,38%的来访者遇到心理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接听电话,这些违反了职业设置,是对正在进行的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的不尊重,而且会潜在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设置的遵守。
心理咨询费用有助双方在亲密感上保持恰当的距离,使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都会更加意识到他们不是进行普通朋友之间的聊天闲谈,而是针对问题一起进行的努力工作,同时也是对心理咨询师个人价值的肯定。关于不收费用,无力支付就停止心理咨询,在失约时仍然收取费用等,国内外都没有规定,使心理咨询师无所适从。6%的来访者报告,他们通过为心理咨询师服务来替代治疗费用。过去研究认为,5%的心理咨询师认同这样的替代符合伦理。但是中国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规定,不允许心理咨询师以收受实物,获得劳务或者其他方式作为其专业服务的回报,因为他们有引起冲突、剥削、破坏专业关系等潜在的危险。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从业者的伦理意识,统一业内人员的伦理观念。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