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的少年犯是病态人格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1月26日
少年犯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受刑罚处罚的公民。少年犯罪成因复杂,涉及个体、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多因素,其中个体人格因素是内因。
调查未成年人管教所少年犯66人,暴力犯罪者39人,非暴力犯罪者22人;初次犯罪者45人,重复犯罪者16人。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
结果显示,15项人格指标t分都小于60的只有1人,占2%;1或者多项指标t分大于等于60的有60人,占98%;t分大于等于70分40人,占66%。暴力犯罪在精神病态、妄想、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依赖性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罪;在抑郁、癔病、支配性和社会责任感上得分低于非暴力犯罪;重复犯罪在疑病、癔病、妄想、精神分裂症上得分高于初次犯罪,但控制力低于初次犯罪。
讨论,98%少年犯人格特征偏离常态,66%是少年犯部分人格特征已经表现出病态,少年犯个体人格健康状况令人堪忧。重复犯罪者精神病理性高分,社会责任感低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越严重,则社会责任感、自我强度、控制性越低。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人格特征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未成年人管教机构有必要成立由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门心理辅导中心,及时发现存在个性偏离或者病态人格是少年犯,进行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评价:这些少年犯的人格异常,是在犯罪前,还是在犯罪后,还是在受到刑罚后,没有特殊说明,是个遗憾。应该承认,被社会刑罚也是造成少年犯人格扭曲的因素。)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