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的人认为抑郁症不需要治疗
--中国人精神健康素养需要提高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年12月30日
健康素养就是健康文化程度,从1990年在美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美国的健康素养报告认为,低的健康素养给人民整体健康状况和国家卫生保健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卫生部2008年开始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Jorm引出精神健康素养,是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精神障碍相关的知识和信念。包括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病因或者危险因素,自助,寻求专业帮助等知识。
精神健康素养问卷,一般选择5个案例,抑郁症、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调查显示,躁狂症的识别率最高54%,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识别率最低11%,平均42%。归因集中在性格问题27%,受到打击28%,工作压力31%。62%认为抑郁症是工作压力原因,47%认为受到打击是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原因,44%认为性格是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原因,15%认为躁狂症原因是着魔。觉得患者有无判断力最强是强迫症,最差是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能否工作对抑郁症和强迫症乐观,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消极。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与文化程度相关。
精神素养研究国外通常是案例加提问方式进行,通俗语言描述,调查人员判断。中国要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可行。人群对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知晓度高,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了解少。误认为神经衰弱为18%,误认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53%。被调查者更倾向外部归因,对患者建议看精神科为32%,心理咨询为37%,共70%。精神疾病首诊精神科不足40%。原因可能与患者及家属虽然理论上知道看精神科,但是对精神障碍存在一种羞耻感妨碍了求助。人群更拒绝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为邻居和同事,相对可以接受强迫症和抑郁症,说明对精神分裂症的歧视高。65%相信抑郁症会自行缓解,这些就意味着如果有抑郁症时,他们可能不会寻求专业帮助。对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20%也是这样观念。对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的信心,躁狂症为73%,抑郁症为93%。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