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墨者黑的心理学原理
--不良同伴的影响的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10-29
青少年问题行为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普遍关注,各学科都提供了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不同干预策略,试图引导青少年向着积极的行为负责。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许多干预研究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大约有29%的干预有消极影响。Dishion提出“偏差行为强化”的假说,就是把一个处在高风险的青少年安排在一个由不良同伴所组成的群体中,由于能够随意地与不良同伴交往,导致不良同伴对问题行为给予强化,其行为问题也进一步恶化。问题是没有切断不良同伴群体之间的消极影响。
美国把不良同伴聚集在一起是学校教育、心理健康和青少年司法的干预项目,落后的高风险的青少年在一起,接受职业教育,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不良同伴的消极影响,另外是高风险青少年缺乏与比较好适应同伴之间的互动,失去了正常同伴的积极影响,如榜样作用,积极行为模仿。有人建议他们应该回到正常学校接受教育,但是有人担心问题儿童对正常班级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心理健康经费52%使用在问题青少年上。青少年司法系统对不良青少年的干预方法无效,原因是给青少年贴标签,并且产生重要影响。司法干预以后,发生犯罪行为却增加了。研究发现,以父母培训、家庭治疗为目的的个体干预效果最好。学校干预项目、军事训练项目、同伴团体咨询都没有效果(甚至增加犯罪)。
学校教育、心理健康、司法教育3个形式的干预有差异。群体的干预效果都是不好,但是因为这些是政府支持的批量加工的集体干预,政府容易,并且有经费。学校教育方式,容易把问题青少年聚集干预,办特殊学校,这些比随班教育的效果差。团体心理咨询,忽视了一对一的个体疗法,忽视家庭支持,效果也是不好。司法干预用剥夺人身自由的惩罚性干预方法干预问题青少年,是把不良青少年从主流社会中剥离进行干预,这些增加了不良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强化。
在西方不良同伴的影响主要是:同伴通过不恰当的社会关注,对问题行为产生兴趣等进行本不应该有的积极强化,导致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率增加;高风险的青少年在不良同伴的强化影响中,产生在未来做出不良行为的动机。中国有没有呢,研究发现,同伴的不良行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有明显影响,如在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上,确实有“偏差行为强化”的现象。
需要进一步理解群体性治疗和干预问题,有的确实有作用,有的没有作用,有的有反作用,就是医源效应。中国有一定经验,就是学校为基础,班级为单位,男女好差的学生在一起,班级学习,讨论交流,自我教育,班级规则,集体力量,相互帮助,相互约束的班级管理办法,控制吸烟有效果。因为有同伴监督,切断不良同伴的强化,达到积极干预。国内监狱管理,加强管教人员的人际交往的培养,群体的人际交往管理,有利于缓解人际关系冲突,降低不良行为。学校教育,重视班级人际关系环境,有助于问题解决。
美国的单独群体心理干预不好,应该增加家庭教育干预,这些提供了监督,限制了青少年的同伴活动,特别是不良交往,提供社会支持,家庭系统的卷入值得重视。一对一的干预虽然最有效果,但是人力、物力不可能。可以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开展。还可以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进行个别化干预。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